《周易全解》的序(三)
八、《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前人对“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和“参天两地而倚数”多不得其解。朱熹《周易本义》释“参天两地”说:“天圆地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二偶,故两地而为二。”尤误。其实这两句话都是说蓍,上句是说蓍的产生,下句是说蓍的应用。上句的意思是说蓍本是一种草,它并不知吉凶。它之所以知吉凶,被称为“神物”、“神明”是由于圣人的“幽赞”,即圣人在暗地里进行赞助。怎样在暗地里进行赞助呢?这就是下句所说的“参天两地而倚数”。参两是古语,例如《周礼·天官疾医》说:“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逸周书·常训》说:“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参两有交错
的意思。天地是指一三五七九,五天数,二四六八十,五地数。“参天两地而倚数”就是筮法所说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鬼神也”。
九、《系辞传上》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这里的“神物”,显然是指蓍,由下文“天生神物”的“神物”可为证明。那么,于“是兴神物”之前,先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什么意呢?我的意见,认为这是说蓍的创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为前提条件。所谓“明于天之道”,译成今语,就是了解自然;“察于民之故”译成今语,就是了解社会。举例说,筮法有“象两”、“象四时”,就是了解“天之道”的证明;有“象三”,就是了解“民之故”的证明。不但此也,《系辞传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剥卦《彖传》说:“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颐卦《彖传》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咸卦《彖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恒卦《彖传》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睽卦《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革卦《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等等,证明“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确实是创造蓍的前提条件。由于蓍的创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为前提条件,所以这一思想很自然地反映在卦之中以至反映在全《易》之中。由此可见,“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这段话,对于了解《周易》一书来说,十分重要,切不宜等闲视之。
十、《周易》、《归藏》二书,从“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来看,是相同的。然而别卦的卦序,《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二者却恰恰相反。这是偶然的吗?我尝试考其故,而知这个不同,实反映殷周二代表现在政治思想上有重大的差别。例如《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孝孙补有“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结合《礼记·表记》所说“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来考查,我们认为“殷道亲亲”是重母统,“周道尊尊”是重父统。唯其重母统,故殷易首坤;唯其重父统,故《周易》首乾。《周易》首乾次坤是周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思想的集中反映。这一点,我认为,学《易》者是应该知道的。
以上各点,说是我学《易》的心得也可,说是本书的特点也可,总之,与前人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特于此表而出之。
吕绍纲同志为人谨厚,长于写作,今兹与我合作撰写《周易全解》书稿,不仅发挥了他的写作专长,微显阐幽,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而且有发展,有补充,有更正,证明他不只是一位述者,已经是一位作者了。特别是在乾坤既济未济等有重大关系的诸卦以及《系辞传》中若干较难章节的训释上,尤见功力。人每病《周易》一书词义深难读,纵令尽通其义,而写出来亦不是一个普通读者所能理解。今吕绍纲同志所作的解释,剀切周详,深入浅出,通体明白如话,恰能弥补这一缺憾,实属难得。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个小时来阅读,给自己充电。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