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早晨打喷嚏!刘渡舟的方子,轻描淡写,巧妙化解,请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耳鼻喉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早晨,我从被窝里爬出来,刚到卫生间,就打了一个喷嚏。
忽然之间,我想起来——早晨打喷嚏,这是不少鼻炎患者都有的现象。很多读者,在后台问过我。
我曾答应人家要仔细说说。现在,我就兑现。
我想说说经方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的经验。
这则经验,在业界有名,为不少中医人,尤其是经方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这就是利用麻黄汤和苍耳子散。
我给你从头说起吧。
早在1998年的时候,刘师曾经诊治一个患者。他是一个大男孩,21岁,姓钱。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有鼻炎,常常在早晨起来打喷嚏,流清鼻涕。
与此同时,他眼睛干涩,而且消化不好,一吃凉的就拉肚子。
怎么才能改善症状?患者最后慕名求治于刘渡舟老师。
刻诊,见患者舌淡红,苔薄白。
刘师很快拟了一个小方子——
麻黄2克,桂枝4克,杏仁6克,炙甘草2克,生姜2片,荆芥穗6克,炒苍耳10克,辛夷花4克。水煎服,一共是7剂。
结果如何?患者早晨打喷嚏、流鼻涕的现象很快就消失了。而且,目涩、消化不良也大有改善。
这个小医案,非常精简,就这么多。
但是,医案虽小,这里头的学问可不少。
文老师笔法粗糙,我只能带你领略其中最肤浅的一部分。
我告诉你啊,这里“破案”的关键,是患者的清鼻涕。
在中医诊断学里头,鼻涕是比较重要的东西,带有很多信息。尤其是在耳鼻喉科里,观察鼻涕,就可以知道患者可能出现的偏颇。
比如说鼻炎这个事儿,患者流清鼻涕,那就意味着有寒邪,或者说寒邪尚未入里化热。
寒邪这个东西,最先郁滞在人的肌表皮毛。中医讲,肺主皮毛。皮肤为寒邪所郁,肺气自然也为寒邪所郁。肺气不宣,它憋得慌。于是,在早晨肺卫之气升发输布之际,人就开始打喷嚏。这是肺气和寒邪在作斗争的表现。肺气宣降失常,津液无法输布,于是化为清鼻涕,流出来。
如果说寒邪入里化热了,那鼻涕就可能偏黄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所以说, 要想解决上文医案里患者的问题,关键是把郁滞在体表的寒邪散开。肺气宣降正常了,它不用作斗争了,津液可以输布了,打喷嚏和流鼻涕的事儿,就都没了。
既然如此,怎么操作才好呢?鉴于患者的状态和体质,刘师当时轻描淡写,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选择了麻黄汤。
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方子——
麻黄2克,桂枝4克,杏仁6克,炙甘草2克,生姜2片,荆芥穗6克,炒苍耳10克,辛夷花4克。
这里头,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是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医方剂学里开篇第一方,是解表剂的代表方。我们学方子的时候,牢记“干妈姓桂”四个字,就把麻黄汤记住了。
麻黄汤这个方,治疗风寒表实证,对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的病症有治疗作用。麻黄和桂枝解表散寒,杏仁利肺气,炙甘草调和药性。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来说,此方主治外感风寒以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当然,话虽这么说,临床应用麻黄汤,还是灵活多变的。刘渡舟大师就喜欢用麻黄汤治疗寒邪闭塞所致的其他病症。比如说这个鼻炎、早晨打喷嚏,流清鼻涕,它是寒邪郁闭所致。那就用麻黄汤散一散、通一通呗!
当然了,由于这个患者,体质尚好,很年轻,而且没有特别典型的恶寒发热、头身尽痛的表现,那就轻来轻去,稍用麻黄和桂枝来散寒解表即可。所以,麻黄2克,桂枝4克(原方麻黄9克,桂枝6克),四两拨千斤,达到目的就行了。
当然,这些还没完。患者鼻窍不通,清鼻涕直流,你得用能治标的办法,给人家通开才行。麻黄汤,治本。治标的事儿找谁?找苍耳子散。苍耳子和辛夷,这是苍耳子散的关键组成。苍耳子和辛夷,可以宣通鼻窍。
另外,患者吃凉的就拉肚子。这说明脾阳不足。怎么办?来个生姜,暖一暖。患者脾肺不足,精微输布失常,所以眼睛干涩。怎么办?来一个荆芥穗。荆芥穗一方面可以辅助解表,另一方面可以清利头目。
这就是基本的用方思路。我用自己粗浅的知识加以解读,希望你能看懂。当然,这里也有不对的地方,请你批评。
说起来,刘师用麻黄汤、苍耳子散合方来治疗鼻炎,这是他老人家的拿手绝活之一,验案无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从刘师的医案验方中学习到一招半式,也就算不错了。因此,这个经验,是值得好好学习、牢记的。
怎么样?我说到这里,你对鼻炎流鼻涕、打喷嚏这个事儿,是不是有所理解了?
当然,理解了,不代表可以立即用方。每个人的情况不一,用方要谨慎。我建议读者朋友,能多看看中医,力求辨证的科学、准确。若的确证属风寒郁闭,那再考虑如何借鉴化裁刘师的方子。不属于这个症候,不宜用。文老师用文字,帮助你看到问题的本质,但不希望你有病乱投医。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说起来,中医里的很多方剂,别看古老,但是颇有现实意义(麻黄汤就出现在近两千年前)。只要我们对方子的意义、作用有深刻理解,就可以将其灵活运用在各个层面。熟能生巧、触类旁通,这是我们学习中医必须达到的境界。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