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阅读诀窍:对语文学习帮助最大的,到底都有哪类书呢……

世界读书日,我们来聊聊阅读。小岛老师分享过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指导、阅读的技巧,甚至家长要如何打造阅读的环境,所有内容都指向一个学习目标:考试,语文学习是综合素养的学习,考试不是唯一的目的,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活。大语文的应用、阅读让15%的人看不懂、作文提倡真实情感输出,这些看似能让人越来越“焦虑”的学习法则,其实都不是靠阅读来实现的。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的人会读书,有的人天生不爱阅读,也能过好日子。我们强调的博览群书、开卷有益,其实只是告诉学生和家长,阅读是好事,但是怎么好?这就是一个大命题了。

中小学生阅读的问题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阅读和语文成绩没有相互影响。不管是不爱看书,还是喜欢阅读的孩子,最终的语文成绩没有改变的话,阅读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头疼的事。家长想不通是哪里的问题,是能力还是阅读的内容不对?语文老师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进行了阅读的积累,成绩还是提高不起来。阅读似乎是没有捷径的,中小学生阅读总是要和功利性的考试、学习挂上钩。一旦脱离了这些学习的目标,阅读就变成了看闲书、打发时间的一件事。但从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来看,中小学生阅读的诀窍就是读闲书,对语文学习帮助最大的,还就是这些没有实际功用的书。

1、文学类的书可以大量阅读

有的家长不太理解,为什么有老师会强调,在小学阶段要多看名著和文学小说。大部分孩子其实是不喜欢阅读这类书,相比漫画、儿童文学类的小说,名著和我们的生活相隔甚远,完全体会不到共情,只能简单地理解为,考试需要。对于阅读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小学生读不懂,是因为整个文学素养其实还不能和经典文学相匹配。流行儿童文学作品、漫画和绘本,这些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很接近,容易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这是最好的想象力启发和表达能力的练习。我建议小学生们多读大作家的文学作品,这一类的文学书可以大量阅读。比如汪曾祺等大作家的散文作品,大量阅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去吸收和理解。

文学审美的培养,应该越早越好,我们让孩子明白,阅读能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阅读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学生们不爱看书,不想看书,并不是对阅读这件事没有兴趣,而是阅读了不喜欢的内容。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制下,去阅读当然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所谓阅读打卡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通过任务培养去要求孩子看书,帮助他们在阅读到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时,如何去应对这种厌烦的情绪,还能转化成阅读能力。这对中小学生来说,可太难了,阅读成为了为考试服务的学习方法,等到该通过阅读兴趣博览群书的阶段,学生们反倒很难建立学习兴趣。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我们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多阅读文学类的书籍,通过打开他们的文学体系,帮他们建立良好的阅读意识,能够通过大量阅读去积累。

2、诗歌、散文适合小学生多阅读

有些家长经常为孩子看什么书而发愁,如果是文学类的书籍,大作家、大文豪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选择。在文学作品中,对文学经典的引述和解释,我们就能理解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歌、散文类内容的阅读,能够帮助小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生活的情趣。这和我们语文教学大纲的人文主题是一致的,语文为生活服务,关注当代文学也是关注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只讲李白和杜甫,那么李清照不讲吗?显然是不可以的,传统的文学,通过作者的不同演绎,形成的文学常识点,也就是考点,诗歌和散文相对比较简单,也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发展规律。

有一个现象其实家长们是没有体会的,在小学阶段的时候,家长拼命引导学生看书,生怕孩子少看一本就被抛下了考试中途的赛道。可是到了中学,家长又像“防贼”一样,怕孩子看书影响了学习,减少了刷题的时间。这样矛盾复杂的心情,让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的阅读问题。其实对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还就是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书:对考试没有实际功效的书,散文诗歌,提高的是孩子的整体文学素养;描写生活琐事的书,比如大作家的回忆录;有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课本的阅读训练目标,培养阅读兴趣,不会变成死读书。

3、阅读确实占用学习时间,但它回馈给你的却是想不到的收益

阅读是消耗时间的,肯定占用学习的时间甚至是空间,但是它回馈给你的却是想不到收益。这个收益就是我们家长和同学期盼的语文成绩。学问以自修,阅读其实更像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我们探寻学霸们的阅读诀窍,想找寻的也是阅读对成绩到底是怎样影响的。中小学生的阅读诀窍,就是阅读这些没有实际功用的书,不懂之处和书本相连,那么多的考点和知识点只可以从一本书中得到,那就是语文课本。

其他的阅读积累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的能力。我们受困于阅读,是没有想通这件事,如果能用平常心来看待阅读,坚持阅读,为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那么通过阅读去影响语文学习的成绩,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关于阅读,家长们的问题还有哪些?欢迎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