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归”的那些事儿

说说“七不出,八不归”

——“知道又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日日花开日日新,大家好,我是浏阳花炮连锁的昌叔。

爆竹声中皆故事,生活处处有学问。

人间烟火有味道,笑谈古今“谁知道”。

今儿起,每周五,昌叔陪大家侃侃俗世文化,说说俗世掌故,笑谈俗世故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啊,昌叔给大家说民俗故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因为故事外才是能耐,它里边要有思,有讲,有评,有论,本来水平有限,又让大家伙轻松愉快。

所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欢迎大家伙把想侃的俗语,掌故评论留言。

今儿呢,启昌叔继续给大家伙说说,大家常听老人说都很熟悉却“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一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昌叔有同样的经历,每逢初七初八呀,家里长辈老太太们就特别敏感,咱们要出门回家,老太太们都会念叨着“七不出八不归,七不出八不归。”

一旦我们执意在这两个日子出门或者回家,老太太们的心都七上八下担心得不得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昌叔只得找一明白的老大爷问问去。

老大爷瞅着水烟袋说:“'七不出八不归’,就是指出门和返家都有讲究,出门要避开初七,十七,二十七,从外地回家要避开初八,十八,二十八。

如果这两个日子出门或者回家不吉利,就会遇到不顺。”

看着大家伙仍然充满疑惑的眼神,昌叔决定帮大家伙儿亲身测试一下。

于是,启昌叔特地选了个初七一大早就开车去机场,您说怎么着?有些事儿啊,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体验。”

昌叔一路堵车像蜗牛爬一样好不容易艰难地到了机场,这打眼一瞧啊,机场候机室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呐,让启昌叔不由感叹:“原来与我一样这般不讲究的人,可真多啊。”

那问题来了, 那到底“七不出,八不归”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呢?

且听昌叔向各位细细说来。

昌叔说:“非也,非也!关于民间'七不出,八不归’这句俗语啊,起源于湖南湘西,出自于家训的内容。”

“湘西家训中的这句话后来怎么流传这么广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其实啊,这跟一个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

“尤其是根据他与家人的书信整理出来的曾国藩36条家训,蕴涵了修身齐家,治学之道,处世之法等丰富智慧,而且曾氏后人传承十代,200多人多成国家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家族无一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因此曾国藩的家训影响极广,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家训。”

“古时候的人啊,特别重视家训。家训到底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指家族先辈对后人的训诫,教诲和道德标准。而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通常都是家训的核心内容。”

“'七不出八不出’,就是源自于家训的内容了。所谓'八不出’,就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门后这八件事儿没做好,就不要回家,违反了其中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无颜面对家人。”

“所谓'七不出’呢,古时候,女人只能在家,只有男人出去工作,而男人往往就是一家的当家人主心骨,所以劝诫男人,七件事情没做好不要出门,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说男人家里的事儿没安顿好,就不要出门,只有家里都安顿好了,男人才能放心出门。所以呢,俗语'七不出,八不归’说的就是要大家出门和回家都要谨记家训,家规,违背了家规就是大不敬这么个意思喽。”

听到这儿,一定会有人想问昌叔:“那后来,为什么这句俗语在传承的路上意思就全变了呢?”

启昌叔:“所以说呀,有话最好直接对人家说,不要传,传的人越多,传到最后,可能意思就全变了。”

“十几年前有人放烟花被火星儿烫到皮肤,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觉得放烟花是很危险的事儿,其实啊,今儿咱浏阳花炮连锁的友好城市烟花,早已是接近无烟的安全烟花,正常操作,被火星儿烫到皮肤这种事几乎都是万中无一的事儿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回过头来,咱接着说'七不出八不归’这句俗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着传着意思就全变了,那就要说说家训这件事儿的历史发展了。”

“家训这件事儿呢,其实有数千年历史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两晋至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宋元时期就已经很成熟很普及到'人必有家,家必有训’的程度,后来随着明清时期由盛转衰。”

“在家训最繁荣发展的时期,家训严格的家族,往往要求家族妇人怀孕开始就开始进行胎教,孩子出生从能够说话开始学习背诵,而且家族成员极为注重言传身教,相互监督。”

“明清以后,随着政局动乱,朝代更迭,家训这件事也就由盛转衰,加上那时候封建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不重视对妇女的教育,而妇女又是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许多家训妇女虽然能够熟背却不能理解其中内涵,逐渐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有一些容易记忆的只言片语就传了下来,问起含义,往往仅凭字面意思加以联想进行解释。”

“最后,就像'七不出,八不归’这样原本内涵丰富的家训智慧的俗语,却让人解释为每逢有七的日子不出门,每逢有八的日子不回家,这样的意思了。”

好了,今儿启昌叔就说到这儿。

撰文 | 周君君

编辑 | 李思源

//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