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坚消癖汤治疗乳癖(乳腺增生)效佳
李振华,男,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病例一
应某,女,53岁。于2005年5月21日来诊。
主诉:发现右侧乳房结块1月余。
病史:患者于2005年4月发现右侧乳房结块,触之如花生米大小,光滑易移动,按之有轻度疼痛。乳房摄片提示:右侧乳腺囊性包块。现右侧乳房结块,1. 1 cm x 1. 2cm,触之光滑,可移动,有轻度压痛,双下肢稍感酸痛,饮食略为减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舌体稍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乳癖(肝郁脾虚,痰瘀互结)。
西医诊断:右侧乳腺囊性包块。
治法:疏肝理脾,活瘀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
软坚消癖汤加减: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柴胡6g,香附10g,西茴10g,乌药10g,牙皂5g,穿山甲8g,早半夏10g,节菖蒲10g,木香6g,昆布12g,海藻12g,牡砺15g,元胡10g,炒薏苡仁15g。14剂,水煎服。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勿食生冷油腻。
二诊:2005年6月7日。肿块减小,右乳房仍有疼痛,饮食不佳,双下肢仍酸困倦怠。舌质淡,体稍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上方加枳壳10g,继服17剂。
三诊:2005年6月25日。乳房肿块基本消失,触之已不明显,按之基本不痛,饮食增加,双下肢酸困明显减轻。舌质淡,体稍胖大,苔稍白腻,脉弦细。上方加枳壳10g,炒薏苡仁加量至30g。30剂,水煎服。
患者右侧乳房肿块消失,触之疼痛亦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再发现乳房肿块。
按语
本例乳癖属脾虚肝郁,肝脾失调。肝气郁结,
气机郁滞,脾失健运则生湿酿痰,痰气郁结于乳房则结生肿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为脾虚蕴湿;脉弦为肝气郁滞。治疗采用疏肝理脾,软坚散结法,李老用经验方软坚消癖汤治之。方中当归、白芍、柴胡、香附、西茴、乌药、枳壳疏肝理气;白术、茯苓、广木香、炒薏苡仁健脾祛湿;旱半夏、牙皂、节菖蒲祛湿消痰;昆布、海藻、穿山甲、牡蛎软坚散结;元胡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二诊乳房肿块减小,右乳房仍有疼痛,舌淡苔腻,上方加枳壳行气止痛,重用薏苡仁以健脾祛湿,终使肝脾和调,乳络通畅,乳癖消散。
案例二
王某,女,37岁,于2006年4月18日来诊。
主诉:双侧乳房胀痛6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自述平素急躁易怒,6年前出现双侧乳房胀痛,月经来前加重,在四川省某医院诊断为双侧乳腺增生,服桂枝茯苓胶囊疗效不佳,病症时轻时重,1周前因症状加重,特来求诊。现症见双侧乳房胀满疼痛,情绪急躁及月经来前胀痛加重,乳房双侧有肿块,大小如杏,质地较硬,边缘清楚,压之疼痛,活动度较好。时常伴有头晕、夜寐多梦,口干,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月经正常,二便尚可。舌质稍淡,边尖红,舌体稍胖大,苔稍白腻,脉细弦。
2005年7月在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行红外线检查诊断为双侧乳腺增生。
中医诊断:乳癖(肝郁化热,气血瘀滞)。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活血,软坚散结。
处方(李老经验方):
软坚消癖汤加减: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茯苓15g,柴胡6g,香附10g,郁金10g,节菖蒲10g,牙皂6g,穿山甲10g,蒲公英15g,牡丹皮10g,昆布12g,海藻10g,元胡10g,木香6g。10剂,水煎服。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勿郁怒。
二诊:2006年4月28日。乳房胀痛,肿块变软,头晕、梦多、口干均减轻,可见肝气渐舒,肝火渐清,气血渐活;效不更方,续施前法,守上方继服。10剂,水煎服。
三诊:2006年5月8日。口干减轻,乳房胀痛亦减轻,惟月经来前,胀满为甚,可见热象虽减,气机郁滞之象仍著;肿块变软缩小,如杏核大,可见痰凝之象渐祛。由于气滞之象仍著,故加枳壳10g、青皮10g,以增强疏理气机之力。10剂,水煎服。
四诊:2006年5月18日。乳房已不胀痛,惟月经来前稍有胀感,肿块消失,可见积聚乳络之痰瘀已化,气机渐畅,乳癖向愈;头晕、梦多仍时作,乃为肝郁日久,痰火内盛,扰及心神所致。积聚乳络之滞气痰瘀虽化,但脏腑内盛之痰火仍著,故宜疏肝健脾,清心豁痰,安神宁志法治之。
处方:
清心豁痰汤加减:炒桅子8g,合欢皮15g,龙齿20g,白蔻仁10g,天麻10g,竹茹8g,白术10g,茯苓12g,橘红10g,早半夏10g,香附10g,郁金10g,节菖蒲10g,西茴10g,乌药10g,莲子心6g,夜交藤20g,枳壳10g,甘草3g。14剂,水煎服。
乳腺肿块等症消失,睡眠好转。
按语
乳房为肝经脉络所属,乳癖之形成,主要为情志不遂,优郁不解,使肝气郁结,乳房脉络不通,气滞痰凝,血瘀积聚乳房而成肿块。治宜疏肝行气,化痰通络,活血散结法。李老以自拟软坚消癖汤治疗。该方除以逍遥散为基础加味以疏肝理气,健脾豁痰外,其重点药物多为入肝经之药,诸如行气解郁、凉血破瘀之郁金,消肿散结之牙皂,消积活络散结之穿山甲,散结豁痰软坚之昆布、海藻,诸药共奏疏肝理气,软坚活瘀,通络豁痰之功,则乳癖自消。
贫血的治疗经验
首先辩明贫血的原因,对于急、慢性出血,肠寄生虫,产后等因失血所致的贫血者,较易治疗。
对于脾肾阳虚、气虚不能生血、精虚不能化血,生化乏源者,多属再生障碍性贫血,属难治之症,特别是阴虚难调。
用中药,必须注意气与血、脾与胃、脾与肾、肾阴与肾阳等全面辨证关系。
补无形之气,可生有形之血;但血虚亦可导致气虚,故养血补血,则应首先益气生血。
益气补气,亦需注意养阴补血。既要注意孤阴不长,也要注意孤阳不生。
对于脾肾阳虚,如脾不健运,胃失腐熟,食少腹胀,精微不化,首先应健脾助运,和胃进食,然后予以补益,或在补益药中注意健脾和胃,以增食欲。
在补益精气以培根本时,首先分清肾虚系阴虚或阳虚为主。阴虚滋阴,亦需顾阳。阳虚则必须在补阴的基础上补阳,所谓有根之火方能巩固,达相互资生,阴阳互根。防止补阳伤阴,或补阴伤阳。
同时在用滋阴补肾药物时,亦需防止药物过于滋腻壅滞,以免助湿伤脾。
其次血虚易致外感,外感应先治标,但必须扶正顾本。
阳虚者,宜益气顾阳祛邪。阴虚者,宜滋阴养血祛邪。防止祛邪而正愈虚。
内科效验方
1.加味右归丸
【处方】熟地黄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山药30g,附子9g,肉桂6g,茯神15g,酸枣仁15g,龙骨15g,牡蛎15g,五味子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温阳补肾,安神宁志。
【主治】早泄、遗精或滑精、阳痿,肾阴亏虚,阴虚及阳,肾脏亏损,心肾不交之肾阳虚证。症见男子早泄、遗精或滑精、阳痿,伴有精神萎靡,面色白,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少寐易醒,梦多,健忘,夜间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沙参养胃汤
【处方】辽沙参20克, 麦冬15克 ,石斛15克 ,白芍20克, 山楂15克 ,知母12克, 鸡内金11克, 花粉12克 ,丹皮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 分二次服.
〔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中医五运六气 公众号 整理)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阴虚者。
【加减〕
- 兼气滞者,加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 克;
- 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
- 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
- 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
- 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
- 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
- 若大便出血,加白白芨10克、黑地愉15克。
3.加味苍耳子散
【处方】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川贝母(或浙贝母)10克,淡豆豉1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祛风开窍,活血通络,
【主治】一般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均有效。
【加减】
- 对于水气者,可加黄芪20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
- 如有恶风畏寒等症状,可加桂枝6克;
- 如早晨或有时鼻流黄色黏液、额部时痛,为风寒郁而化热之兆,宜加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如果黄涕较多,可加生石膏15克和泻白散,以增加清肺的作用)。
4.健脾止泻汤
【处方】党参12g,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2g,桂枝6g,厚朴10g,砂仁8g,薏苡仁30g,煨肉蔻10g,诃子肉12g,炙甘草g,生姜3g,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主治】大便泄泻
5..理脾愈疡汤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10克,生姜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用法】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加减:
- 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
- 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
- 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
- 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适用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注意】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6.香砂温中汤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半夏各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川厚朴、干姜、川芎各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嗳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加减】
- 兼肝郁甚者,加香附、乌药各10克;
- 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
- 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
- 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15克;
- 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 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
- 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7.清消饮
【处方】荷叶12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草决明15克,薏苡仁15克,防己15克,生白术12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治疗肥胖症
【加减】
- 痰湿重者加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
- 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5克,猪苓12克。
8.豁痰宁心汤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法半夏10克、节菖蒲10克、远志10克、枳壳6克、厚朴10克、郁金10克、砂仁8克、桂枝6克、薏苡仁3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功效】健脾益气,豁痰宁心。
【主治】室性早搏。痰湿阻滞型: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喘促,体倦乏力,四肢沉重,或逐渐肿胖,脘腹胀满,大便糖薄,头晕头沉,口干不欲饮,嗳气,舌质淡暗,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为主证。
【加减】
- 气虚甚者加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益气健脾;
- 大便溏薄甚者加煨肉蔻10克、苍术10克,以燥湿固涩;
- 脘腹胀满者加广木香6克、大腹皮10克,以理气化湿,除满消胀;
- 心悸明显者加龙齿10克、琥珀3克以镇心安神。
9.补气消疹汤
【处方】黄芪2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羌活12g,防风10g,荆芥10g,地肤子(包煎)15g,地骨皮12g,浮萍15g,苍术10g,蛇床子(包煎)12g,丹参15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血,燥湿除风。
【主治】治疗气血亏虚,风湿郁表型荨麻疹。
【加减】
- 如病久反复发作不愈者可加黄芪至30g,以补气扶正;
- 胃脘胀满者可加厚朴、砂仁以调中理气;
- 病久脾胃虚寒者可加桂枝温阳散寒;
- 荨麻疹高出皮肤较甚或便溏者可加炒薏苡仁、茯苓以健脾利湿;
- 烦躁不安者可加莲子心以清心除烦;
- 失眠者可加炒枣仁安神催眠等而获良效。
10.健脾止血汤
【处方】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白芍15g 远志10g 炒枣仁15g 醋柴胡6g 升麻6g 黑地榆15g 阿胶珠10g 广木香6g 炙甘草6g 米醋180ml,【用法】分两次后下入煎。
【功效】益气健脾,止血补血。
【主治】治疗脾气虚弱、脾不统血、气虚血脱的崩漏即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
- 四肢不温者,加黑姜5g,甚者加附子10g;
- 浮肿较重,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明显者,加泽泻12g,苡仁30g,山药20g;
- 出血夹有血块者加田三七粉3g(分两次另冲),炒蒲黄6g;
- 兼腹痛者加醋香附10g;
- 如出血势急,量大者,改党参为红参6g(先煎30分钟再纳诸药),并酌加黑荆芥6g,或是黑柏炭12g;
- 如兼肝郁症状,胸闷胁痛者,可酌加青皮10g,郁金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