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研究《伤寒论》的三大方法
导读:你像裘老先生一样仔细地研究过《伤寒论》吗?
关于伤寒论的研究法有很多,主要有系统分类、症候排比、方药对勘这三种比较扼要的方法。
系统分类法
系统分类法,是将论中各种症候,作有条理的分析。
譬如太阳病,先把它分为经府两系,把桂枝、麻黄、青龙、越婢等症,列为在经的一系;五苓、抵当、桃核承气症等,列为在府的一系;在两系之外,还有旁系,如变症和坏病等。
每系下面,再分为各小类,如变症项下,类别为结胸、下利、痞满等等,每小类下,更有子目,例如痞满就有五种泻心的子目。
这样把全书条文分隶六经,每经各分若干系,每系各分若干小类,每小类又分若干子目,提纲挈领,脉络清楚,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就会朗若列眉。
症候排比法
症候排比法,是学习辨证的主要方法,有总的排比和分类的排比两个步骤。
总的排比,如研究发热,就将论中所有发热的条文,都摘出来,排比在一起。举一些例子,如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无喘,麻黄汤主之”。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主之”。
“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宜大柴胡汤”。“不大便六七日,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谵语有潮热……大承气汤主之”等等。
就上所举的发热症状,再作分类的排比,把发热的主、伴各症,都分别归纳在各种汤证下。
经过这样分类之后,譬如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就有三种热型,即身热恶风寒,及往来寒热,或日晡潮热。
第一类热型,应当寻出它和麻桂、青龙、越婢等症状的辨别;第二类热型和大柴胡的辨别;第三类热型和陷胸、承气等症的辨别。
在这样复杂细致的层层分析下,对各汤所主症候,就能具有深切的认识。
方药对勘法
方药对勘法,可分三个程序。
第一步把全部方剂先厘分为若干类系,成为初步的归类。
如将桂枝一类的汤方,成为一系,柴胡一类的汤方,成为一系等,然后进行此一系和彼一系所主症状的相互对勘,从而了解每一系的汤方所治的特异于他系的共通证候。
第二步进行每一系里面的许多汤方内部的比较对勘,是系内的对勘。
例如桂枝系内有桂枝汤、桂枝加杏朴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从各汤的方药增损,以辨识每汤的主治症候。
第三步就每一汤方所组成的各药,进行比较对勘,是方内的对勘。
譬如桂枝汤内五种药,各药分别主什么症候?这些药如在别的汤方里,又起什么作用?经过这样比勘以后,就会知道每药有单味主治和配伍主治的两种功能。
例如桂枝汤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所组成,但是桂枝汤的功能,并不等于各汤效能的总和,或者各药单味主治的总和,这是祖国医案的特点之一,也是研究工作中最艰奥而最切实的问题。
上面三种研究法,系统分类法是窥采伤寒论全貌和了解疾病内容的主要方法,症候排比法为临床诊断所必学,方药对勘法和治疗法则有密切关系,三种方法,各有它价值,我们在学习中都不可偏废。
注:本文选摘自《壶天散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年1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