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同课异构】时慧慧:历经世事万千悲,不为人间失意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为已经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八年级的学生,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完全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字词文意疏通,那么本文的重难点在哪里呢?黄厚江老师提倡“由言及文,解文悟言,言中见文,文中见言,多形式地进行言的落实,多层次进行文的解读,较好地实现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融合。”由此可见,这篇文本的落脚点应该在文本解析的基础上理解思想情感,进而把握苏轼的人生境遇中自我的心态调整,以及对我们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如何透过简单的文字来感悟出作者的情感呢?朗诵是一种极好的方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配合音乐图像等多种辅助手段,恰到好处的渗透写作背景等信息,以上的方式应该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诗文内涵。
所以,我将本课定位为诵读型+主题型文本类型,明确主题的感悟依托的是多种形式的诵读来实现。
苏轼的人生是悲苦失意的一生,但是他能够在逆境中找到自我的处事方式,享受当下的生活,与自我和解,这是一种“历经世事万千悲,不为人间失意人”的豁达与洒脱,这堂课分为“读通故事——整体概读,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四大部分,结合自由朗读读出层次,抓关键词品读美景,补读心理及对话演读人物故事体会情感变化,补充资料借助助读材料丰富认识,最终推人及己,衍生出自我境遇中的体悟。

教学目标

通过自由朗读、补读、演读、助读资料辅助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过程,获取文本内容的整体感悟、分层次理解、细节处品读等知识,掌握通过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内容的技能,培养能够在人生逆境中不断与自我和解,用豁达洒脱的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者的人生体验

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多媒体

文本类型

诵读型+主题型文本类型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宋代男神苏轼的一篇经典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记述性很强的文言文,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很有趣,一起来看。

【投影展示】

学得精彩的标志是读得精彩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过渡:

四次诵读,四次挑战,帮助大家理清层次,理解主题,感受和学习文字的魅力。来,让我们一起开始挑战吧!

第一部分

读通故事——整体概读

1. 自由朗读,梳理线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课文内容完善板书信息:

【投影展示】

全文内容及重点字读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板书:简笔画中间部分标注“承天寺夜游”突出“夜游”二字,在右侧依次画上箭头标识,由学生归纳完善行踪,提示使用动词概括为两字词语,提示“起行”与“赏景”。)

明确: 起行 寻友  夜游(赏景)    抒怀

2.默契齐读,理出层次

过渡:

同学们,通过大家概括出的四个关键词,我们了解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子和朋友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这一篇古文虽只有一段话,但却表达了不止一层的含义,古人讲故事讲究“起承转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再读课文,用停顿读出文章的四个层次。

(学生齐读,根据梳理出的行踪图,在每一个层次后停顿。)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读每一个层次时的情感,全班齐读。)

过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下一个挑战吧——

第二部分

读品意境——读出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投影展示】

请你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第一个空格内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关键词)

从 “            ” ,

我读出了一个              的夜晚,

我读出了              的夜景

(学生自由展示)

预设:

从“月色入户”,我读出了一个明亮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我还读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我读出了一个空明的夜晚

从“月色入户”的“入”字,我读出了一种有些喜悦的,快乐的夜

从“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我读出了苏轼的洒脱,这是一个随性的自由的夜晚

……

过渡:

【投影展示】

同学们,作为宋代文人,苏轼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致,内敛,苏轼的月,是清空洒脱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美好祝愿)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凄清愁苦)

借明月诉衷肠: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无可奈何、不安现状)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永遇乐》(清夜无尘、月光如银)

(学生齐读感悟)

归纳过渡:

在这样一个宁静之夜,我和怀民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到如此空明之景呢?(教师板书为承天寺的图画左边)一起来看——

第三部分

读悟心境——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

1.根据提示,补写内容,演读文本,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请你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充“我”和怀民的表情动作语言或心理等,想象当时的场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苏子想/说: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苏子想: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未寝,

怀民说:“”            (添加动作)

苏子说:“”            (添加动作)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苏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动作描写)

(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

(学生演绎,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齐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归纳:

同学们,在精彩的表演之后,我们看到           之人

(学生自由补充:闲适之人、自由之人、洒脱之人……补充板书在左侧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游,

宁静之夜,

空明之景,

闲适之人。

(生读,生记笔记)

过渡:

同学们,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第四部分

读懂人生——读出言辞中的心路历程

【投影展示】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在黄州,苏轼的月,是现实的镜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元丰三年(1080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bìn)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苏轼徜徉在赤壁古战场中,

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景中,

同行游客们“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tiǎo)之章”。

当有人怅然悲观地“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叹不能“(xié)飞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时,

东坡却给出了思考的结果: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用之不竭。

明月亘古不变地悬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动融进了无边的月色中,尽情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怀得失。

总结

这一路走来,东坡以如仙的风骨,达观积极、顺其自的心态面对人生,在与清风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他的洒脱与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何夜无月?

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叶嘉莹先生说得有趣,东坡是个天才,是个沾染了几分仙气儿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这“仙气儿”来解脱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给我们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与自我握手言和。

课后作业:

【投影展示】

请你动手写写自己的感悟吧!关于苏轼的,关于人生的,无论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备课手记:
《记承天寺夜游》是大文豪苏轼的名篇名作,更是语文大师的挚爱文本,多年来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型的解读很多,如何能够讲出自己的新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出简单的事件背后如何体悟出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呢?我想到了诵读,同时应该考虑兼顾到主题的渗透。
文本类型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诵读呢?换句话说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我们想要学生理解的内容想要达成的目标一步一步实现呢?如何读出层次,读出内容,读出新意,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内容。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抓手。对于比较简单的文本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朗读概括路线图的方式展开,这是整体感知部分。
文章的重点内容在于景物描写及人物心理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出情感的变化。那么景物描写该怎么用诵读的方式展开呢?抓关键词,分析妙处,反复诵读体会,应该可以达成目标;人物情感的变化如何体会呢?这是一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悟问题,只有将隐藏的心理变化补充出来,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补充出来,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读进一步感悟情感的变化,应该能够达到所想达到的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助读资料的补充阅读进一步感知到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的变化可以通过所写诗词的情境有所感悟,进而明确在人生中的无数挫折和磨难中,苏轼不断地用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
如此看来,诵读型文本的设计需要大胆地抛开主题的禁锢,并且尽可能丰富的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来有效推进诵读,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时慧慧,山西省晋城爱物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晋城市模范教师,晋城市名师培养工程初语组学员,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愿用虔诚之心,真挚之情,描绘出最美妙的语文的颜色,不负此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