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水站

水  站

文/吴洛加

时间倒退五十年,鲁祖庙跟重庆市大多居民聚集的街区相同,有一项关系民生的公共设施:水站。
为避免突兀,先交代几句鲁祖庙的简况。家住渝中区的人,大多知道解放碑附近有条名叫“鲁祖庙”的老街。它上百年历史,在重庆主城的水泥森林中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沧桑感。近几十年渝中区旧城改造提速,挖车铲车经过之处,许多传统街区和老旧建筑荡然无存。谢天谢地,众人一直认为必拆无疑的鲁祖庙出人意料被保存了下来,且经过两年的悉心打造,成为一条可睹旧物、可思先贤、可慰乡愁的传统风貌街。
我在鲁祖庙生活了五十年,通过这条长约300米、钩连大同巷、四贤巷的老街变迁,见证了重庆的历史进程。许是老了吧,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昔日鲁祖庙的特殊情怀。老街的诸多人和事,时不时会在暗夜潜入梦中,醒来后眺望窗外,高楼掩月,灯影阑珊,一时半会竟然不清楚究竟在梦里还是梦外。
叨叨了上述类似前言的文字,话归正传。
渝中区的水站星罗棋布,鲁祖庙水站建于何时,无考,它服务的对象是这条街上的百十户居民。鲁祖庙的街名因庙而得,庙是为祭祀中国木匠的始祖鲁班而建,不过我五十年前搬进鲁祖庙时,就不见庙宇只闻街名了。两年前看到某画家凭印象绘有一幅鲁祖庙全景图,街道百业熙攘,庙宇气象庄严。不知道有关方面有没有复建鲁祖庙的打算,为在天堂游荡的鲁师重塑接受膜拜的神龛。如有,建议不妨参考一下那幅绘画。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鲁祖庙街充斥着大量低矮老旧的穿斗房子,也有少量红灰色调的砖房和小楼,均不高,挡不住解放碑传过来的报时钟声。街的中段保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板壁瓦房,外墙的木板被风吹雨打成了酱紫色。这些房子大多一楼一底,板壁可以一块块拆卸,证明以前曾经是商业铺面。五、六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私营业主走背运,临街铺面被通通改作住宅,那些铺面的门板不再天天拆卸和安装,倒省了主人家的力气。尽管鲁祖庙毗邻重庆最繁忙的商业中心,却在漫长年代基本保持旧貌,并没有沾解放碑的什么光,现在看来也堪称幸运,否则早就旧城改造中一锅儿烩了,哪能原须原尾保存到现在,让我们去想它,写它,老街坊们还专门建了微信群怀念它。
不管用当时还是现在的标准衡量,鲁祖庙其实是一条平民化的小街,居住环境平凡普通,所以在这条老街建设公共水站一点儿不觉得意外。那些年月,遑论鲁祖庙,重庆城大多住户家里都不通自来水,每日所需用水均要从街上的水站购买并自己挑回家中。哪像现在,只需动动手,自来水就汩汩而出。
鲁祖庙的水站,当年就设在街的中段,从街头或者街尾去挑水,路程大体相当,足见自来水公司布点设计的缜密。所谓“水站”,说白了就是顶上搭建了牛毛毡雨棚的取水点。贴墙安了一个公用水龙头,由专人管理放水和收钱事务。虽为“专人”,其实是因为贫困受到街道地段照顾的居民,既无需大伙投票选举,想来也不占自来水公司正式职工的名额。
住户们挑水的家什是木质水桶,篾条或者铁丝作箍,有桶梁,挑水的扁担两端系有棕索和铁钩,钩住桶梁上肩便走,吱吜吱吜声怪好听,现在想听也听不到咯。有的崽儿身强力壮膀阔腰圆,显摆,不屑使用扁担,两手各拎一桶水健步如飞,膀子上鼓起的肌肉坨坨随着步子噗噗跳动,其矫健的身姿成为老街一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多年后我在电影《少林寺》中看到了同样的场景:和尚们在庙前的溪里提水,也不用扁担,两手提,而且是水平提,像大鹏展翅,少林霸气十足,便很羡慕。两次去少林寺旅游,曾下到那条小溪去观光。许是时令不合,满溪乱石列阵,并不见涓涓水流,自然更无缘观瞻和尚提水的壮景,被我引为憾事。话扯远了,打住。
木桶天天都得使用,靠水浸润才不致于裂缝。有一次我们全家外出几天,回来后差点没有水用,只因木桶干裂,盛水有如漏勺舀沙。好在对面陈妈家有桶,立刻取来解了燃眉之急。那时虽然穷,但邻里关系特亲,见有老人颤颤巍巍担水吃力,邻家小哥阿妹总会毫不迟疑伸出援手。哪像现在,一幢楼里住了七八年,面对面见了最多点点头致意。面孔熟,但姓张还是姓王,不晓得,也不愿意晓得。
也有的住户对水桶疏于管理,挑着裂了缝的木桶挑水,水便顺着缝隙渗流,因此鲁祖庙的街巷道路经常都是湿瀌瀌的,水印从水站一直延伸到家门口。水桶坏了得赶紧修,于是串街走巷的箍桶匠便不约而至。他们会给破眼的水桶用桐油膏灰补牢,用竹榫将散架的桶片铆合。后来铝制水桶面世,其轻巧、漂亮和结实耐用大受欢迎,木水桶终于结束使命退出江湖,顺带着砸了人家箍桶匠的饭碗。
鲁祖庙一个公用水龙头服务百十户人家,因此水站前常常排着挑水的长队。那时不像现在,坐个车十人有八个低头耍手机。街坊邻里彼此熟悉,一边排队一边聊些家长里短盐咸醋酸,水龙头不仅仅供应水,实际上还维系着你我他的感情。水站往往还是“新闻集散地”,石灰市菜市场新到了冬瓜莲白,百子巷煤店有了“白煤”(无烟煤)供应,可以第一时间在水站获得资讯。当年有个“大脑壳”(重庆坊间对高官的别称)坐飞机偷偷飞往外国结果摔死荒漠的消息,曾经在鲁祖庙水站被传得神秘兮兮沸沸扬扬,闻者无不大张嘴巴盯着对方,满脸怀疑的表情写满四字:是不是哦?
水站虽然不是粮店肉店煤店菜店副食店,但也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过时不候。所以每家每户都有一口硕大的水缸用于储水,没有水缸的家庭不可想象。五号院子邹家七个娃儿,用水量大,便挖地三尺半埋水缸,缸底之水得俯身趴在缸沿才够得着。挑水倒缸是件精细活,搞不好就要出事。某日听见邹家老三被打得鬼哭狼嚎,一会儿水站那边便传来消息,邹家这个十三岁的崽儿在倒水入缸时没有掌握好分寸砸坏了缸。他家在运输队拉板车的爸爸一时情急,抓住肇事者一顿狠揍。受当年“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鲁祖庙多子的家庭一抓一把,娃儿所受的宠爱被摊薄,谁闯了祸,很少能逃脱妈老汉儿的打。那时是真打。
掌管鲁祖庙水站的是个婆婆,可惜我怎么也回忆不起她的名字,只记得打霜落雪天她穿戴着很厚的棉袄棉裤和头巾,在凄风苦雨中忠实地坐在水龙头旁边工作。
水龙头被一个加了锁的木盒罩着,钥匙踩着时间点开锁打开盒盖就算营业。水站出售一种用油漆涂了印记的竹牌(我们称为“水牌”),作为买水的凭证。水牌有大小之分,大牌的计水量比小牌多。听说附近水站是用水牌的颜色来区分供水量,没有挑着水桶去那儿买水,嫌太远。为便于管理,水站只认水牌不收现金。
谁也莫想自制水牌去鱼目混珠。从水站卖出的水牌,被水站婆婆经年累月摩挲得滑不留手,那婆婆闭着眼睛都认得一清二楚。关键在于那些年的人颇守社会公德,不会搞带有欺诈性质的“下三滥”动作。
每家每户的水桶大小不一,到了水站,都得听从放水婆婆的安排。你接水若是大桶,她总是放水到七八分便关了龙头。有人嫌水少与她理论,她并不解释,会从身边拿来另一只桶,桶的内壁有红漆描画的一道水线作为刻度,那是所谓标准桶。把水倒进标准桶里测量,水多水少立刻一目了然。
重庆滨临两江,似乎用水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因为城里人口众多,从前制水设备和工艺不发达,自来水常常供不应求。最头痛的是夏天,洪水淹了江边打水房,制水跟不上需求,水龙头里流出来的往往就是黄汤,担回家必须用明矾澄清才能淘米做饭。好在七十年代后期,重庆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自来水管道敷设进入鲁祖庙所有居民家庭,水站终于关门大吉,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

作者近照及简介

吴洛加,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写作40年,发表著述和文章120万字。

(0)

相关推荐

  • 高唐东关狮子井的故事

    高唐东关狮子井的故事 文/张堂玉 我老家住在东关烈士祠西南的高地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的东关(后来分为一街二街)和那时的高唐县城一样破旧.街里地势高洼不平,街道胡同也弯曲不直.也没有几家象样 ...

  • 你真的领悟“水滴石穿”吗

    "水滴石穿"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面的成语,它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知晓. 但是,你觉得自己真的领悟了吗? 以前,我觉得自己已经把这个成语学得十分透彻了. 我不仅能够了解它 ...

  • 抬水、挑水的活计

    从我住的亚美巷十七号小院,出巷西去到华盛街自来水站这一段不长,也就三四百米:而几十年前于我而言,那是一条漫漫长途. 总共得踏过一百三十多块长短不一的石板条,才能将水挑子搁下:一路歪歪扭扭撑下来,上楼前 ...

  • 吴洛加 :那年那月鲁祖庙之洗澡

                洗           澡                      文/吴洛加   人从娘胎呱呱落地到最后离开世界,一生洗的澡恐怕难以计数.我有个侄儿属于"洗澡控&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街市

    街          市                       文/吴洛加   从空中俯看,鲁祖庙很像躺在母城中心的一只海星,其爪足亲密挽着青年路.较场口.大同路.民生路,与解放碑声气相通.优越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腊月

    腊    月 文/吴洛加   鲁祖庙人一年十二个月,最忙的会是哪个月?如果你就这个问题询问老街那些当家的男人和女人,大家会毫不迟疑作出回答:腊月. 在中国人心中,腊月往往代表着旧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消夏

    消            夏 文/吴洛加 前些天获知官方发布的全国"火炉城市"排行榜,重庆再一次坐上了头把交椅.重庆人对此并不意外,当然也没有骄傲和惊喜.无论是最早的全国四大火炉还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倒桶

    倒              桶 文/吴洛加 有必要先解释"倒桶"的含义,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年轻人对这个词汇恐怕不知所云.这是省了字的简约语,当年不仅鲁祖庙,连全重庆的人民都这么约定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饲养

    饲   养 文/吴洛加 本篇说说鲁祖庙老街人家与动物的那些往事. 我手上没有档案数据,无法准确说出五十年前鲁祖庙片区究竟有多少户人家和丁口,但凭记忆推算,鲁祖庙外加相连的两条巷子,一两百户上千人口怕是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餐桌

    餐            桌 文/吴洛加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的中后期,让我带你看看鲁祖庙老街人家餐桌上的光景. 回首那年那月的旧事注定是有些苦涩的.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经过了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因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炊烟

    炊       烟 文/吴洛加 五十年前,鲁祖庙的清晨是被公鸡的喔喔啼鸣和住户们劈柴捅炉子发火的声音唤醒的. 从前老人们爱把一句话挂在嘴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让"柴" ...

  • 吴洛加 :​米汤:那一碗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米汤:那一碗 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文/吴洛加   前天去街上办事,到了饭点,懒得回家操刀弄勺地惹一身烟火气,于是就近选了一家路边小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