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为什么自杀而不反抗希特勒?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隆美尔为什么自杀而不反抗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德国军官史陶芬柏格在东普鲁士的狼穴指挥部中用炸弹暗杀希特勒失败,只致其轻伤。史称“7月20日密谋案”。

隆美尔明明没有参与暗杀阴谋,为什么会被处死而不反抗?

不是不反抗,隆美尔是没有办法反抗。

隆美尔没有参与暗杀希特勒,却仍然属于阴谋集团一份子。

对于德国贵族军人要联手杀死希特勒,隆美尔是知情的。

希特勒并没有完全掌握军队,甚至没有完全掌握党卫军。

希特勒同德国传统军人阶层,只是一个结盟的关系。

德国或者说普鲁士军人集团,有着几百年的传统。

最初,军人集团根本瞧不起希特勒,认为他只是一个玩嘴皮的小丑、战壕里面的下士、煽动普通民众的骗子。

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以后,大大提升了德国国力和军力,恢复了欧洲大国地位。

德国军人集团考虑到现实,只能和希特勒结盟。作为回报,军人集团要求希特勒清洗自己的民兵组织,冲锋队。这是防止罗姆领导的冲锋队,将来有可能取代德国国防军。

希特勒为了得到军人集团的支持,被迫清洗了冲锋队,杀死了心腹罗姆。

即便如此,军人集团和希特勒还是有很多分歧和对立。

在波兰战役之前,军人集团中的老将军们认为,不可能速战速决消灭百万波兰军队,闪电战只是一种概念。

一旦波兰战役变为持久战,英法联军乘机从南面猛攻,德国就有很大的危险。

希特勒和德军中年将军们,则认为可以一击打垮波兰。

希特勒力排众议,发动了波兰闪电战。

德军9月1日进攻波兰,到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兰政府当日仓皇撤离华沙前往卢布林,大局已定。波兰已经必败无疑。

德军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也就是说,德军一周内打败了波兰。

到了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军人集团又坚决反对进攻法国。在他们看来,相比一战的防御体系,英法联军的防御力更强,甚至还有马奇诺防线这种东西。

军人集团认为无论从哪个方向前进,要么就是面对低地国家的复杂地形,要么就面对马奇诺防线。德军难以在短时间突破英法联军方向,肯定会陷入持久战。

如果德军在西线陷入持久战,苏联突然从东线趁火打劫进攻,德国又会重蹈一战两线作战惨败的覆辙,必败无疑。这么打仗,德军等于自杀。

希特勒却认为,即便德军不发动攻势,苏联也会等待德法英三国拼得两败俱伤时,介入战争攻打德国。到时候,德国还是会完蛋。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战。

最终,希特勒采纳了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让装甲部队为核心,从最不适合坦克作战的阿登山区突破。阿登山区森林密布,山地纵横,仅有一两条公路可以让大部队前进,盟军似乎随便就能守住。德军此举极为冒险,也大大出乎英法联军的预料,最终彻底冲垮了他们的防线。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进攻,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沮丧地给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打电话说:“亲爱的首相,这一仗我们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

为了防止法国突然投降,导致英国远征军无法撤退。

1940年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面见法国盟友。

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我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我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就像战俘的模样。看来,他们已经准备投降了。我问甘末林元帅“法军的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根本就没有可用的战略预备队!”我知道,法军并不是没有预备队,而是他们不准备抵抗了。

由此,德军等于三周内打垮了法国境内的英法联军。

法兰西战役以后,军人集团才转而称赞希特勒。

希特勒一举打垮了法国,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威胁,还没有让德军元气大伤。

此战德军损失15万人,却歼灭英法联军200万以上。

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和军人集团又多次发生巨大的冲突,有时候是希特勒正确,有时候是军人集团正确!

一个显著的错误是,希特勒固执的不允许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元帅撤退,导致这里的德军遭受毁灭性的失败。虽然被俘的德军只有10万人,但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军都被俘虏。

对于军人来说,明知道就要覆灭应该撤退,留下来蛮干的损失是毫无意义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挫败,让军人集团判断苏德战争已经陷入持久消耗战,德军几乎不可能胜利。他们对希特勒的固执非常不满,认为他会毁灭德国。

他们开始酝酿阴谋,以便在局势不可收拾的时候杀掉希特勒,向西方盟国投降。

阴谋集团拉拢隆美尔,是因为他是名气极大的现役陆军元帅。

一旦希特勒被刺杀,阴谋集团需要这样的人来统领德军。

以隆美尔的名望和能力,他可以轻松控制德军。

不过,隆美尔认为不应该采用刺杀的手段对付希特勒。

隆美尔的外公是巴登符腾堡邦地方行政首长卡尔·冯·卢兹,他是贵族后裔。

对于贵族和军人来说,刺杀不够光明正大,有损荣誉。

隆美尔的意见,没有被阴谋集团接纳。

隆美尔之所以支持阴谋集团,不是他怕死。

实际上,隆美尔曾多次受伤,经历过死亡的考验。

同曼施坦因一样,隆美尔并没有犯过什么战争罪行,没有屠杀过战俘或者平民。

即便德国战败,隆美尔也不会被当作战犯,最多监禁几年就会释放。

隆美尔之所以支持搞掉希特勒,完全是从大局考虑。

以隆美尔的战略眼光,早就知道德军赢不了二战。既然赢不了,就应该考虑相对体面的收场。

一战德军拼到最后时刻,最终鸡飞蛋打,差点连国家都解体了。

此时,与其等待首都柏林被苏军攻占,还不如干脆向英美投降,然后一起对抗苏联。

最低程度,比英法控制德国,也被苏联占领要好,一战后德国最终起死回生就是好例子。

在1944年6月6日,200万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以后,隆美尔认为德国失败也就是1年内的事情,不能再犹豫了。

隆美尔焦急万分的向战友说:“克鲁格元帅与我已发给元首一份最后通牒,说明军事上我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他必须作一个政治决定。……拒绝的话我就开放西线,英美联军必须在俄国人之前抵达柏林。”

所以,隆美尔默认了要尽快除掉希特勒,然后向英美法投降。

1944年7月20日,伯爵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引爆了一颗炸弹,希特勒被炸飞,腿部烧伤,耳膜破碎,但奇迹般的没有死。他身边的军官们就没这么好运,两人被炸死,十多人受伤。

政变失败后,隆美尔好友,参与阴谋集团的克鲁格元帅自杀身亡,以避免被公开处决。

量阴谋分子很快被捕,有人供出隆美尔也知道刺杀计划。

由此,隆美尔就死定了,他早知道会有这种结局。

隆美尔参加这种阴谋本身,就不是被传统德国军官所接受的。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首先就要宣誓效忠国家领袖。无论什么情况,军人不允许背叛领袖和国家,违者就是叛国罪,必然是死刑。

也就是说,即便希特勒是个大混蛋,只要隆美尔宣誓为他效忠,就不能杀死他。

在克鲁格元帅自杀以后,隆美尔就意识到死亡不远了。

果然,希特勒对隆美尔参与阴谋颇为恼怒。

古德里安将军和伦德施泰特将军都建议,按照规矩将隆美尔交给军事法庭审判,必要时处以极刑。

希特勒却认为,此时盟军步步紧逼,德军士气接近崩溃,德国民心不稳。

此刻公开处决威望极高的隆美尔,只会摧毁本来就快要瓦解的民心士气,对德国绝对没有好处。

于是,希特勒想出一个好办法。

10月14日,希特勒派遣2个心腹,威廉·布格多夫将军和恩斯特·麦塞尔将军,前往隆美尔住所。

布格多夫告诉隆美尔,他现在有两个选择:

第一, 服毒自杀。

只要隆美尔自杀,希特勒答应赦免一切罪行,保持他的名誉,隐瞒这个秘密。

隆美尔的死亡会被解释为,战争中的旧伤发作。

他会受到国葬,妻儿享受元帅家属的待遇。

第二, 拒绝服毒。

如果拒绝自杀,隆美尔会被一同前来的宪兵逮捕,移交军事法庭公开被审判,最终很有可能会被耻辱的绞死或者枪毙。

同时,隆美尔的副官、秘书甚至家人都可能会被逮捕,以审讯是否参加了阴谋。

布格多夫拿出了一个氰化物胶囊,解释药物可以迅速麻痹神经,人在几秒钟内无痛苦地死去。

面对可怕的最后通牒,隆美尔还是很沉稳的,这是多年残酷军旅生涯养成的习惯。

他辩解自己没有参与阴谋,最多是知道一些风声而已。

即便到了军事法庭,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他有罪。

不过,布格多夫将军告诉隆美尔,他很可能在法庭上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就会被拖出去枪决。

现在是德国的特殊时期,希特勒早就下令不能对叛徒有任何怜悯,一律迅速处以极刑。

隆美尔略加思考,表示愿意自杀。

隆美尔整理好军服,拿着元帅手杖,上了两位将军的汽车。将军们向他告别,将氰化物胶囊交给他,随后离开汽车。车内只有隆美尔以及负责监视他的司机,海因里希.杜斯。

大概一二分钟后,杜斯听到隆美尔粗重的呼吸声:我看见隆美尔在汽车后座上,他毫无知觉地瘫倒,显然性命垂危,……嘴里面还残留着氰化钾。

隆美尔死后,果然享受了国葬待遇,希特勒公布他因战伤导致心脏衰竭而死,是国家的英雄。

希特勒指派心腹伦德斯泰特元帅,主持隆美尔的葬礼。

在葬礼中,伦德斯泰特元帅夸耀隆美尔是个“勇敢、杰出的军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国家的骄傲”。

葬礼后,隆美尔的爱妻露西得到一笔丰厚的抚恤金,16岁的儿子也没有被牵连。他的儿子后来做了22年的斯图加特市市长以及《德国城市报》的总裁。

直到纳粹投降,德国民众才知道隆美尔死亡的真相。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9

转载 喜欢 7

阅读(12915) 评论(4)收藏(1) 转载(3)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