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的认知深度 决定你的发展高度
越长大,越发现,能够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往往是你的认知层次。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你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如何才能升级思维方式、提升认知能力?
今晚《夜读》,让我们一起学习。
1:目标和计划
前几天,有同学向我提问:30岁了,还没有形成自己在职业领域之中的核心竞争力,很焦虑,该怎么办?
在这个年纪,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先确定目标,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你对自己的认知深度,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
第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学会制定目标和计划。
努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而寻找确定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制定属于自己的目标。
一旦有了自己的目标,所有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在目标上。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爱丽丝问一只猫: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没有目标,就没有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行动。
你就像是踩在西瓜皮上一样,感觉滑到哪里都可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向都不会是顺风。
实现目标,始于认准目标,并做好计划。
人最大的进步,来自于日常工作的复盘总结、计划、开放的心态。
没有复盘,人就会在一个错误的地方,重复的犯错,没有经验积累。
没有开放的心态,人就无法听进去和自己不同的意见。
没有计划,人就不知道自己未来将去向哪里,每走一步,都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
做不了长周期的计划,可以做短期的,哪怕是一个月的计划,都比没有计划好得多。
然后,瞄准目标。目标分为要达到的方向和需要的资源和支持。
当有方向的时候,再组织计划,最终完成目标。
公司,是一个系统,系统之中有很多要素构成,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是抽象来看,提炼出关键要素,则是:战略,人(组织),钱(资金),物(产品)。
很多时候,你的选择对还是不对,要看你有没有在公司系统里围绕四个关键节点占据关键要素,找到一个生态位位置,一个角度。在这个位置上,
你可以持续地为公司提供产出,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且持续地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这才是你可以领取工资,升职加薪的原因。
没有核心竞争力,想要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稳定性和可能性的选择。
先找到一个擅长的能力内核,你擅长什么,只有你最清楚。
有一个能力内核,是你一切发展的基础。多出去走走,接收一些讯息,见些人,发展方向不是在家里面对电脑,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是经历、见识、见过的人、做过的事、走过的路,一系列轨迹慢慢指向浮现出来的那条模糊的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淮南的人就在淮南,淮北的人就在淮北,永远不知道彼此,他们都会以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世界。
然而,一旦他们走出去之后,交流之后,才发现了信息差。
才发现原来世界上,不只有橘,还有枳,再后来,还有橘汁、水果茶、罐头等一系列的发展方向。
这些能力发展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找到能力内核发展方向之后,去一个蕴含更多机会的空间,并扩大相邻空间。
什么是相邻空间?你想开车,那么你需要先打开车门,插上钥匙,在这之后你才能踩油门。
在你打开车门之前,是不可能直接踩油门的,这两件事情不相邻,你就开不了车。
而当你打开车门、插上钥匙之后,再踩油门,这时相邻可能成立,你就可以很轻松地让汽车往前开了。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到一线城市?因为从三四线城市来到一线,原有的空间会急速膨胀,相邻空间的版图瞬间扩大,可能性机会变得更多。
转岗也一样,转岗不是只看薪酬有没有增长,更重要的是看资源要素背后的相邻空间有没有扩大。
先找到一个擅长的能力内核,也就是利用已有资源,在边界部分寻求突破。
如果没有擅长的东西,那就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花几年时间培养一份技能,作为内“核”。你获得的任何可能性,大概率是从和你相邻的空间得到的。
你相邻的资源,决定了你的未来发展高度。
2:自信程度
对自己的认知深度,还体现在自信程度上。
什么叫自信程度? 你是否认为自己这一生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你想了半天,觉得我好像这辈子跟着谁混混,能吃口饭就挺好的,我也没什么大期待。那你职业规划的时间单位就相对会小一些,看得也比较短一些些,能抓住什么就抓住什么。
但如果你对自己能力和未来成就的自信足够大,那你就要下一盘大棋,以更长的时间轴来思考做事的方法。
所以,你的自信程度和格局大小,决定了你的未来发展高度。
听上去有点抽象,我曾经在进化岛社群举过一个例子: 如果今天有一个人,已经60岁退休了,他回顾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在50岁的时候创立了一家年收入30亿的公司。 那么他如果提前知道了这件事,再回到18岁他会干什么呢?
他可能会想,我在50岁的时候要成就一个30亿的公司,但我其实可以成就100亿的。 我当时最缺的是什么呢? 我最缺的是理工科的基础,很多事情我不扎实。
所以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干什么? 他可能在大学四年就会好好地学理工科。 虽然学理工科可能不挣钱,但他心中不怕,因为他知道自己在50岁的时候就能赚30亿了。
于是,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找了一个非常底层的,叫做精算师的工作。
他接下来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积累50岁时所需要的能力,虽然可能并不赚钱。
所以你看,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战略定力”? 是因为他自信,他在50岁的时候能赚30亿,这种自信来自于什么? 来自于他看到了历史。
那么,当你站在18岁的节点,如果让自己来导演这一生,你觉得自己能在50岁,40岁,30岁的时候做些什么?
你的格局越大,你就会做更长期主义的规划。
以前但凡有人来问我,我的儿子报什么专业好?我都会推荐他学数学。
因为数学的基础能力太重要了。 但是后来我开始有点转变了。
再有人来问我的话,我会根据他的情况来回答。
每个家长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如果家长的心态是想让孩子找个高薪工作好养活自己,那我就会推荐他学计算机。 因为计算机专业好找工作。 越是富有的家长,越想让孩子去学艺术、学历史,去把时间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我们经常听见一句俗语: “烙饼再大,也大不过烙饼的锅”。 烙饼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再怎样改变它也有个限度,锅的大小就是它的限制。
换言之,烙饼的大小取决于锅的大小。
更深层次来说,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他格局的大小,对自己自信的程度大小。
所以,你对自己的未来能有多大的信心,这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高度。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3:Ego
对自己的认知深度,还体现在Ego(自我)上。
Ego(自我),是进步的最大阻力。
我是逐渐有这个体会的。 如果一定要追溯时间,我回想大约是在30 岁左右。直到前段时间看到傅盛的一篇文章,再次产生强烈的共鸣。
傅盛是这么说的: “Ego 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给你建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因为你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你的本能就是总想强行辩驳,别人一批评你,你就怒了;因为你害怕面对复杂的东西,你就总是希望把问题简单化。
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充满了“我我我我”——这就是ego 的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在做课程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文字,要求非常高。非常非常高。
我给出的东西,在案例、起承转合、情绪、长短句搭配、标点符号、分段、层层推进、甚至用“推”还是用“敲”上都花了大心思。
所以,我写东西非常慢。写完之后再删,删完之后再改。4000 多字的初稿,精磨成2000 多字的文章,交给得到编辑团队。
然后,然后,得到编辑团队给了我反馈:“这篇文章太棒了,非常完美,但如果一定要我鸡蛋挑骨头的话,如下99点,请修改。”
这时,你怎么办?如果是30 岁之前,我立马就怒了:你看懂我埋设的伏笔了吗?你知道我这么措辞的情绪拿捏了吗?你知道我在5 条逻辑线中间取舍后选择这条的30 个原因吗?你知道这个案例背后的背后,还有心照不宣的解读吗?
30岁之前的我,会回复说:“请不要动我的文字。”
可是,我这么回复真的是因为觉得这样的表达是完美的吗?其实不是。至少不全是。
我带着情绪这么说,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心中的“Ego”(自我)。我不接受别人说我错了。 我更不会接受自己认为自己错了。我更更不接受花了那么多时间写的东西,还是被认为是错的。
这是怀疑我的智商,怀疑我的能力。你是谁?你凭什么? 但是,现在,我真的,完完全全没有这个情绪。
我似乎可以飘在空中,看着一个叫做“刘润”的人在读编辑的建议。
空中的我完全没有情绪。刘润在我心中是“他”,而不是“我”。
我心平气和地理解编辑的建议,推测提建议时他的思考路径,他们在会议室里讨论时热火朝天的场景,甚至会忍不住笑出来。
然后,作为旁观者,我告诉“刘润”:这些建议中,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立刻改;有些只是编辑的个人习惯,不改可以,改了也可以。刘润问:那改不改? 我会微笑着告诉“刘润”: 改吧,改吧。就算改不改都可以,只是习惯问题,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励编辑,让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有价值、被接纳了。
虽然你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会收到更多的好建议,把课程变得更好。
你看,这时候,我不是“我”,我是“他”。我的小伙伴们帮我整理公众号文章时,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小伙伴们整理的文字,最后可能要被修改才能发布。有的小伙伴立刻就不干了,情绪很大;有的小伙伴冷静地阐述为什么不能改,然后静静地改回去。
这些“不愿改”背后,当然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实很多仅仅是因为“Ego”的情绪:改我的文字,触犯到我心中那个“自我”了。
分享这些感悟给你。这种“不住在自己心里”,我不是“我”我是“他”,心中没有自己、只有目标的状态,是很难修炼的。
这是为什么古人说“60 而耳顺”。为什么到60 岁才能耳顺,不跳起来?因为你需要先花20 年建立“自我”,再花40 年战胜“自我”。
我祝愿我的小伙伴们,祝愿同学们,祝愿你,都能早日战胜自我,“旁观自己”,不用等到60才耳顺。
最后的话
当你以一生为周期,看到的是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看到的是规律。
你以十年为周期,看到的是常识与规则变化。
当你以三年或五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胆识和眼光。
当你以一年为周期,就会相信天赋和能力。
如果你以天为单位,什么也看不到,就只能寄望于奇迹和运气。
我们常说,要抓住红利,抓住机会。
所谓的红利机会,其实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而能不能意识到机会,往往和你对自己的认知深度有很大关系。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这就是认知的维度差距。
你对自己的认知深度,决定你的发展高度。
自选哥'夜谈'
一个人了解别人难,了解自己更难,征服别人难,征服自己更难。
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所有障碍你的不是别的,所有障碍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一个人思维认知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大小,你的格局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人与人的差距,不是年龄,也不是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千古完人王阳明曾说过:“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见到不好的也有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坏习惯,是否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反思即是复盘,每一次自我审视自己,都会带来新的成长机会。一个不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是发现不了自己缺点的, 也就无法成长。
如何反思?你可以利用睡觉前,躺在床上,先回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会出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自己在这件事上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在假设这个事情如果从来,你会怎么处理。
一个人成长,就是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当你的认知提升了,你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结语
分享深度好文,学习投资经验,探索交易之道。大家喜欢看哪一类的文章?希望学到什么样的投资知识?欢迎发邮件至fitcaixun@tencent.com告诉自选哥!
今天的文章合您胃口么?欢迎大家留言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