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山如果刘畴西不顾部队疲劳继续前进,是否能够避免全军覆没?
历史不应该用如果来猜想,而应该用客观事实来推论!
人们似乎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向去思维,而不是用客观存在的证据来论证。用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当夜如果继续前进就可以避免被合围。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这里人们主观地回避了一个可能——部队会再次陷入被合围的境地。而恰恰这种可能不仅存在,而且大概率地存在。另外,还有一种可能也极大概率地存在。那就是前面的粟裕、刘英他们也极有可能被一并追上,并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
事实上,方志敏是连夜骑马返回劝说刘畴西继续前进的。这也就说明前面的部队其实离大部队并不算太远,按骑马的路程和时间来看大致也就三十到五十里的样子。而当时大家都连续作战、转进了一个多月,不但人困马乏而且极度缺乏粮食补给,全体上下都处于极度疲劳的境地。相对而言王耀武等部,虽然不能说是机械化部队行动神速,但相比之下他们的装备、补给行动速度等方面当时已经远远高于北上抗日先遣队。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大部队行动,迟早会被追上。最关键的是北上抗日先遣队,是无后方作战,又是在国统区的最要害的地域里回旋。这一情况虽然和中央红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粟裕、刘英等人率领的部队,在最后基本脱离敌人大部队追击后,剩余人数方面有人说是五百余人,有人说是三百余人。其实说法不一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激烈的战斗,而部队在粟裕、刘英等的带领下不但在积极战斗,同时也在尽最大努力发展和壮大部队。因此人数方面呈现一个动态数字,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一客观事实其实反证出了,即便当夜刘畴西带领部队继续前进能躲过第一次合围,而第二次、第三次是否能躲过?应该是非常困难的。而事实上敌军主力即便是全力围攻刘畴昔部,也花了将近大半个月。这在客观上不仅为粟裕等部吸引了敌人的全部主力,而且为他们最终脱困争取到了宝贵的半个多月的时间。
实际上,当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杀向敌人心脏地带的时候,也就决定了他们即将付出重的牺牲。而当他们即将遭遇不测的时候,遵义会议还没有开,并且他们当时电台打没了也根本联系不上更别谈什么得到正确的指示。
其实以刘畴西的水平未必不知道、不明白当时的情况下分散突围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也将得到最好的结果。但以当时情况,让他“擅自”作出和上面的命令相悖的决断,恐怕是相当难的。有很多事情我们后人没有权力去求全责备,更没有权力去将失败的罪名强加于人。而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刘畴西他不但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也拒绝了敌人高官厚禄的利诱,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让方志敏带着粟裕、刘英等人先走,也许就是刘畴西无奈之下的一种变通、一种大无畏的牺牲自己。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文字来佐证,但客观上没有大部队最后的牺牲和拖延(15天),粟裕等部要想最终摆脱危险,困难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