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华工作室·札记‖ 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
现今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一节精心打磨的课: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每一个提问、每个环节的过渡......一节课下来,学生跟着老师的引领,进行线性的学习。课堂被框住了,固定了它向外延展,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也不同程度的被“固定”了。
“社会化学习”让我们尝试改变,让思维从“固定”变为“成长”。
在教学二上《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
大多数学生在老师不教的情况下,已经会背9的乘法口诀,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假装不知道,再走一遍编制的研究过程。
我将学习过程调整,设计了这样的学习单:“9的口诀中你喜欢哪一句?看到这句你喜欢的口诀,你能想到什么?写一写。再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他们商量后都选择了:三九二十七。 接下来,孩子们给了我惊喜,他们想到的比我预设的还要好。
有想到了画图和四类算式的:
有想到了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
还有揭示数与图之间的联系的:
以往教学二年级孩子这一课时,学生看到三九二十七这一句口诀,能立刻想到一诀四式,也就是:3×9=27,9×3=27,27÷3=9,27÷9=3。
但这次不同,孩子们还想到了加法:9+9+9=27,3+3+3+3+3+3+3+3+3=27,减法:27-9-9-9=0,27-3-3-3-3-3-3-3-3-3=0;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一句口诀想到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尤其最后一张学习单,这个孩子把数形结合起来了,找到了数与图的关联,甚至还有函数象限的雏形,是不是特别棒!
看到这样的成果,不禁回顾这几个月“社会化学习”以来,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是如何训练学生“成长型思维”的。
一、学生篇
1、制定小组共学加分规则。
每个小组经过讨论,自己商定了小组的名称,每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全班交流时,我和孩子们共同制定了小组共学的加分规则,并在班级公告栏张贴加分记录表,每节课后组长计算,汇报登记......
这些事情做下来,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不仅为“成长型思维”做好了准备工作,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因为毕竟他们才二年级啊,可他们的能力已经超越了现有的年龄。
2、组长和谐组织共学,组内团结协作。
每个小组都可能会有一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一开始谁也不愿意担任那个4号,有了加分规则后,有几个小组的成员都争着做4号,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说:“我想当4号,我喜欢发言,可以给我们组加很多个3分!”这小子还真不傻,为了加分也是拼了哈!
在这样的加分机制激励下,全组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④号同学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他的一次发言、一次解惑竟能加3分,深深感到:我是多么的重要!我是全组的希望!于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4号同学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学。
这样的良性循环造就了学困生无论在组内或全班交流时,都听讲更认真,表达更完整,表达积极性更高,更深入的思考并自省困惑。
1-3号,也没有闲着,他们经常担任着启发者,互相追问者,故作错误让组员深化讨论者,抛出自己的困惑全组共同研究者......
小组内人人有分工,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员。
“成长型思维”的训练让孩子们更自信,他们把每一次困难看成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挫折是收获的机会,暴露缺点没有关系,在别人眼里只显得聪明没有意义,取得实质性进步才最重要。他们知道在舒适区里轻易取得的成功,并不能带来多少提高,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变得更聪明。
3、创设良好的有序的班级对话
“我有质疑”,“我有补充”“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这不仅仅是我们课堂集体交流时常常听到的,在小组共学时,也此起彼伏的在不同的角落响起。课堂的交流氛围积极主动,遇到一些急于表达的时候,学生脱口而出的自创的:“我来帮他”、“我有发现”......
此时,老师不是教室中唯一提供表扬与反馈的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更占主导,学生会经常接到给予彼此表扬与反馈的任务,而且还会经常批判他们自己的表现。学生不再是跟着老师线性的学习,他们有自己延展的空间,孩子的思维在“成长”。
二、家长篇
正如德韦克在《思维模式》中所述,:“如果家长想给孩子一件礼物,那么他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教给孩子热爱挑战,不畏犯错,去享受努力与坚持不懈的学习。”
毫无疑问,如果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如:班级群、问学、电子会议、民意调查问卷等,和家长建立积极的关系,让家长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旅程中,渗透成长型思维的训练,并给予家长一些训练方法的指导,孩子们会收到更为不同的效果。
给家长一封信,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孩子的成长:
给予家长一些训练方法的指导:
平时和家长多沟通交流
人的智力、创造力、运动才能与其他品质,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固定特征。事实上,它们都是可锻造的,是可以通过实践和努力去改变的。你的思维模式会改变你与周围人们的关系,而且思维模式是具有传染性的。
研究表明:当你让学生相信大脑如同肌肉一般,拥有变强与成长的能力这一理念时,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大的积极性、更强的成功决心、更高的学业成就。
最后想用圣雄甘地的一句话,“每一个值得完成的成就,无论大小,都有其苦干阶段与成功阶段:开始、挣扎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