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51)腊八节,腊八粥香春酒暖

岁时的轨迹(51)腊八节,腊八粥香春酒暖

腊八节,腊八粥香春酒暖

雪岸

求神祭祖兼惩懒,

习俗诸多已少传。

腊八粥香春酒暖,

且留后世学长年。

        注:

        (1)《诗经·幽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一书中解释:“春酒即酚酒也……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

        (2)长年,即长寿之意。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退居家乡山阴,对乡野习俗深有体会。他曾在一年的腊日写下《食粥》一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中外风俗大观,人间万象】云:“腊八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腊月(12月)初八。科称借八,亦称佛成道节。”

 要说腊八节,就得先说腊,其实腊就是“猎”。远古时代的人们获得食物的来源主要依靠原始农业和渔猎。后来,我国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明古国,人们一切的生活习俗、活动安排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年终岁末,农田的作物都已收割入仓,理入农闲。闲下来的人们便组织起来到野外去狩猎,用猎取来的禽兽和收获的农作物敬报百神,祭祀祖先,称之为“腊祭”。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畜健壮,兴旺发达。这些隆重的猎祭大都安排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这个月份就俗称“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由此可知这个节日的创立,是远古时代每年年终祭祀先祖的一种习俗。对于这一祭祀习俗,《风俗通》记载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成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干祭祀,可谓取之有道。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干是,腊八便成为腊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吃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之日。直到南北朝时,才将腊月初八日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腊八”这个节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腊祭原因以外,与后世的佛教传说也有很大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后,关于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逐渐与腊八节联系在一起。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是印度一个土邦的王子,他放弃了可以继承的王位,离家出走,云游四方,走遍许多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道传人,以求得道成仙,普救众生。十二月初八这天,他来到印度北部的摩揭陀国。这里是荒山野岭,既看不到行人,也看不到村舍,无处化缘求斋。多日的饥饿和劳累,使他昏倒在一棵大菩提树下。迷迷糊糊中,他听到有人喊叫释迦牟尼,于是睁开眼睛,看到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站在身旁。那姑娘从他的眼神中好像发现了什么,就将提篮里的半碗剩饭倒在烧罐中,又到附近摘了几样瓜豆、野果,把瓜豆和野果放入罐中,又接来了泉水,燃起树枝,不一会就熬出了一碗香粥。热粥的香味唤醒了昏睡的释迦牟尼。他喝完衍粥,顿觉气力倍增,精神振奋。可当他准备感谢那位姑娘时,却看不见姑娘的身影。释迦牟尼顿然心灵开化,便在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从而得道成佛。后来,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寺院僧侣和佛门弟子就在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这的粮豆瓜果煮粥进行供奉。这就是“腊八粥”。除了供佛,寺院还把腊八粥施舍给众人。山西五台山寺院里煮粥的大铜锅,直径达两米多,多在初七晚上用温火熬一夜粥,腊八这天供完佛,就把剩余的施舍给穷人。 腊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节。从此,每到这天寺院众僧便举行集会,诵经演法,喝黍米粥,以示纪念。

  腊八节,就其节日本身的分量微不足道,但是因为其位于年关的关口,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的一句俗语就说明了在民众心中,腊八节与春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每年自进入农历腊月,就拉开了欢庆春节的序幕。俗话说:“进了腊月的门,闻到了过年的味。”腊月的主要活动就是为过年做准备,而真正让人们感觉有年节氛围日子也是从腊八节开始的。过“腊八”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海外侨胞也保留了这个习俗。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除了佛祖成道说之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主要的有:

      赤豆驱鬼

  相传在远古时代的黄帝是当时天地最高的统治者。有一年,蚩尤叛乱,企图夺取帝位,于是和黄帝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黄帝诛杀了蚩尤,获得最后的胜利。后来,黄帝传位给颛顼。不料颛顼倒行逆施,残害忠良。结果报应落在他三个儿子的身上。颛项的三个儿子生下来不久,一个去了“江水”,变成疟鬼,专门传播疟疾,使人发冷发热;一个去了“苦水”,化做魍魉,专门模仿别人的声音,夺人心魄;还有一个变成小鬼,躲在屋子里黑暗的角落,专门叫人生疮害病,还经常吓唬小孩。据说它们最怕赤豆,因此每逢腊八节,人们便到处撒赤豆,把它们赶跑,同时喝赤豆粥,以祛除瘟神疫鬼,确保一年内全家大小平安。

       援岳抗金

  南宋时期,岳飞怀着“精忠报国”宏愿,组织岳家军,坚持抗金斗争,并取得节节胜利。但遭到以秦桧为首的奸臣们的陷害,不但克扣其军粮,还诬蔑构害,极大地影响了岳家军抗金的战斗力。老百姓闻讯,着急万分,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家家送去粥饭,以表达他们对北宋沦亡的悼念和哀思,以及对岳家军坚持抗金斗争,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壮举的支持。岳飞将这千家粥混合在一起,供军士食用。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老百姓更是悲愤难抑,痛不欲生。所以,他们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煮腊八粥,以怀念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

      朱元璋忆苦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因为家境贫苦,父母亲把他送到财主家放牛。有一天,他牵牛过桥,不料因为桥面太窄,老牛一不小心跌到桥下摔断了腿。财主十分生气,便把他狠狠揍一顿后关进一间小木屋,不给他饭吃。三天三夜没吃东西,朱元璋饿坏了,想找东西充饥,找了半天只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朱元璋失望之余,想弄只老鼠煮着吃,不料挖到了一个老鼠仓库,里面有不少的大米、豆子、红枣、芋头、花生等等。他喜出望外,便把这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煮成一锅粥。因为实在太饿,吃起来感觉味道特美。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餐餐山珍海味,不久便吃腻了,觉得样样不合口味。这时,他突然想起小时候苦难之时挖老鼠粮煮粥吃的情景,便立刻命御厨用各种粮食和干果,煮了一锅糖粥,果然觉得香甜可口,别有风味。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就称它为“腊八粥”。朝中的文武官员看见皇帝爱吃这种粥,便争相仿效。此后,便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习俗。

 劝勤惩懒

  早先有户农家,老两口儿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得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年年吃穿不愁。老两口儿还心地善良,常常拿些米粮接济穷。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到了十七八岁,人是长得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就是由于小时被惯坏了,而懒得出奇,天天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后来,老汉感到自己老了,便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往后要学种庄稼,过好日子。”儿子不以为然,依旧鬼混日子。不久,老两口儿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有媳妇管着,就会好转。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百事不管;日不落就睡,日出三竿才起;不会针线,不进灶房。老婆婆见此便对媳妇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过了几年,老两口儿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两口儿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得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两口儿一起去世了。小两口儿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后,看看囤里粮、缸中米、柜里棉、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田地荒了,家里的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但小两口儿仍不着急。又是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两口儿断了粮,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两口儿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进了腊月,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两口儿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当他满屋搜寻着,发现炕缝里有几粒豆子,就一粒粒掏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好不容易东捡西凑,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然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正当小两口儿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房屋立即倒塌,将小两口儿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教育他们要勤劳节俭,不要懒惰偷生。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习俗。

  以上传说有的含有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有的满含爱国救亡之思,有的虽有迷信色彩,如赤豆驱鬼,但从医学眼光来看,吃赤豆粥确实有益身体健康,因为赤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磷、钙、铁、蛋白质,多吃可以治脚气病,并对产妇有催乳、通乳的作用。再从腊八粥的原料构成来看,主要是米、豆、果三大类,加上红糖、白糖熬煮而成。按照中医学的观点,这些东西大多具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暖身驱寒的功效,煮成粥后易于消化,适合严冬寒冷季节食用。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能强身健体,增福增寿。

  总之,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腊祭和佛祖成道日相融合的节日。一在这个节日里,祀天敬祖与崇佛融为一体,而且搀入了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业丰收,以及勤劳节俭、爱国爱家、延年益寿的因素,因此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节日。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除了祭祖逐步消亡外,主要的其一是,食俗。

  吃腊八粥。腊八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目前见到的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扬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自宋代开始,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城乡就已经普遍流传。在佛门,食腊八粥是一种宗教活动,用以纪念佛祖成道;在民间,食腊八粥主要目的还是庆祝一年来五谷丰登,祈求吉祥如意。

  腊八粥的传说,除了佛教成道节、老百姓支持岳家军、劝勤惩懒等传说外,赤豆驱鬼的传说还有一例。这就是一个是关于共工的儿子死后变成了撒播瘟疫的鬼的传说。这个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民间有“腊八赤豆打鬼”之说。所以,腊八粥多以多种豆熬煮,就与此有关。

  到了元代,配料不断改进,以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为配料。每逢腊八,“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无论是红糟粥还是朱砂粥,都充分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佛教中喇嘛教的崇拜。

  明清时,腊八粥的制作更加精细,《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末、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菊葡以作点缀”。每逢节期,皇宫都要煮腊八粥,而且还要分赐给大臣,施舍给百姓。“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北京城腊八的风俗。

  从民间传说上看,食腊八粥还有崇尚勤俭节约的寓意。据说,古时有一户人家,生活糜费,经常糟踏粮食蔬菜。一年农业欠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这家人粒米皆无,饥饿难挨,只好求助于邻居。邻居们将平时收集的他家倒掉的粮菜送给他,并告之全是他浪费的东西。此人惭愧万分,随即将这些粮菜煮成杂粥,度过了饥年。此后,人们便流行腊八煮杂货粥的习俗,以教育后人养成节俭持家的美德。

  在清代,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雍和宫每逢腊八必精心煮粥来供佛。在雍和宫内有一口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铜锅,锅的直径达2米,深l米,一次能容数石米,煮成的粥可供数百人食用。当时,一进腊月,朝廷总管内务府就派司员将粥料和干柴一车车运到雍和宫。雍和宫腊八粥的粥料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以外,还有羊肉丁和奶油。粥煮好后点缀粥面的是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待粥料和干柴备齐后,初七—早即生火熬粥。据记载,每锅要下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百斤,干柴一万斤,共熬六锅,前三锅放奶油全份果料。粥熬成后,第一锅供佛,第二锅送进宫,第三锅赏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赏文武官员和封给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加上前五锅剩下的作为施舍用。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乡邻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腊八粥,一般不吃光喝净,保存着吃几天,预示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含意。如果把粥送给沿街乞讨要饭的穷苦人吃,那便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被赋予一种巫术的“功能”。例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求来年多结果实。

       如今只剩下流行的吃腊八粥了。

陕西关中地区有在腊八节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面的做法是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外加辣椒油浇在面上,一来是取“辣”与“腊”同音,二是为驱走寒气。

其二是,为过冬过年准备佐食佳料。

  农业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进入腊月,就意味着进入严冬。除了吃腊八粥、腊八面以外,民间在这一天还要腌制各类食品,如“腊肉”、“腊酒”、“腊八蒜”(亦称“腊八醋”)等等,也是为过冬、过年准备佐食佳料。

 腌腊肉,又叫熏肉。每年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羊,谓之年猪、年羊。在小农经济的农耕社会,农民的日子很清苦,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肉食,因此杀猪宰羊是一件大事。除了留够过年吃的新鲜肉以外,其余的肉要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茵、桂皮、丁香等佐料,腌入缸内7至15天后,拿出来用粽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挂在灶头或火炉上面,经过烟熏火烤,做成肉干,称为“腊肉”。一些讲究的家庭,还把腌制的鲜肉先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蒸发其中的水分,然后再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熏制好的腊肉表里一致,晶黄剔透,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香醇,肥而不腻,不仅味道独特,营养丰富,而且还有健脾祛寒、消食开胃等功能。也有的家庭把煮熟的肉腌起来,备以全年迎来送往和过节食用,方法是把熟肉切成块摆在坛内,用熔化的猪油灌缝,待冷却后就成了封闭储藏,长时间不变质、变坏。

酿腊酒,民间自古流行在腊月酿制“腊酒”,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称为酿制“春酒”。《诗经·幽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一书中解释:“春酒即酚酒也……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这里说的就是腊月酿酒的活动。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数千年未断。酿酒所用原料南北不同,南方多以糯米,北方多用杂粮,陕北等地区还有一种用糜子制作的稠酒,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加热饮用,暖身开胃。因为所酿之酒是在腊月制作,所以名为“腊酒”。陆游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的就是这一饮食习俗。

      做腊八蒜,又称腊八醋。是腊八这天用米醋泡制去皮的蒜瓣,保存到除夕启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则酸甜香辣,蒜则湛青翠绿,是春节期间的佐餐佳品。腊八蒜,在古代年关前,是各行各业年终清算结账的由头。即要把一年的盈亏丰欠算出来,但是临近春节,登门讨账,显得不近人情,于是借“蒜”、“算”同音,债主们便用送腊八蒜给债务人的方式催债。债务人见到腊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债主是在催还债务。因此,北京还流传了这样一句俗谚:“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做腊八菜。人们在腊八除了做腊八蒜外,还要做腊八菜。将大白菜取其里帮和菜心,去掉菜头,切成一寸半的菜段,用清水洗净,淋干。取一洗干净的小缸,将淋好的白菜码在缸里,上面摆上生蒜,再撤上一些白糖,码一层再如法码第二层,直到码到缸口,然后倒人食醋,与菜持平。将缸口密封,中途不要打开。在常温下保持到大年三十。所做腊八菜白中透绿,清脆爽口,酸中含甜又微辣。

       其三是,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其他习俗。  

       腊八成年仪式

  在腊月初八,云南西部的纳西族要为家中年满13岁的男女小孩举行成年仪式。仪式由女家长主持。仪式开始时先拜火塘边的祖先神位,然后男孩的左手抚摩火塘左边的男柱,由家长为他脱去长衫换上裤子;女孩右手抚摩右边的女柱,左手拿一银币,双脚踏在两个米袋上,预兆将来生活丰裕和生产兴旺,家长为她脱去长衫换上裙子。举行成年仪式后,表示男女小孩就成为大人了。

     打腊鼓

古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中国民间自古以来便有打腊鼓的习俗。通常是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村民集会,击鼓驱疫。届时,人们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敲击细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赶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旧时,农业生产落后,冬日送肥保温防寒是确保来年丰收的重要措施。故而腊日打腊鼓还有击鼓催春的农事之意。谚语道:“腊鼓动,农人奋。”腊日一过,农民便忙于运肥上田,为新春的耕作开始着手进行准备。

笔者在通山县工作时,那里还有打栽秧鼓、打挖地鼓的习俗,至素有“一鼓催三工”的说法,以及关于“一鼓催三工”的笑话。一些地方打腊鼓催春的习俗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请家畜

      在河北省南部,旧时还有“请”家畜、家禽吃腊八粥的习俗,又是一番讲究和情趣。当地人每到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一定多煮些粥,除人吃之外,家中饲养的“马、牛、羊、鸡、犬、猪”六畜,也全给一份吃。据当地人传一说,腊八这天,玉皇大帝照例要派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管理六畜的众神下界,查访人间对待六畜是否爱护。这些玉皇的使者见人们和他们的同类得以共享腊八粥,便很高兴,回到天上奏明玉帝,玉皇就会给人们降福。这个传说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很具有人情味,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六畜的仁爱精神。

腊八节的诗词

  随着历代人们对腊八节的喜爱、重视,文人墨客也挥毫泼墨,作诗填词,吟咏腊八。尽管不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的诗词多,但也充满腊食醇酒之香,安乐祥和之气,以及融融的暖意。

      晋·裴秀《大腊》云: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后因故被罢免。再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因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平定诸葛诞叛乱,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年间,获封济川侯。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 有文集三卷。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其诗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云: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 。南北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由于出身巨鹿魏氏,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其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云: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杜甫(712--770),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一生穷苦。安史乱前,寓居长安近十年,其抱负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认识。安史乱起,曾为乱军所俘,后逃至凤翔,谒肃宗行都,拜左拾遗。又因直谏忤旨,被贬华州司空参军。不久又弃官居秦州、同谷,极为穷苦。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官军收复京都长安;十月,肃宗自灵武还京。这年的腊日,肃宗特别高兴,除腊祭会饮赐食之外,还给群臣加赐防冻护肤的口脂、面药。这时,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之职,也得到了肃宗的赏赐,加上这年气候比历年暖,他的内心更有一番温暖之意,故写下以上《腊日》一诗。诗意是说,这年腊日气候温暖,与往年不同。萱草的颜色逼进了皑皑积雪,但干枯的柳条却因气暖而透露出淡淡的春光。官军的胜利使大家心中高兴,刚从紫宸殿散朝就盘算着:今夜再开怀痛饮一番。高高在上的皇帝将装着口脂、面药的翠管银罂赏赐给群臣,让大家防冻护肤,真是恩泽深厚、皇恩浩荡。

 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唐代腊日帝王赐口脂、面药的习俗,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杜甫浓厚的忠君意识。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 125—1210),晚年退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生活在民间,对乡野习俗深有体会。他曾在一年的腊日写下《食粥》一诗: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宛丘”为《诗经·陈风》篇名,《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该诗写到当时的舞蹈,舞者持“鹭羽”,用“击鼓”和“击缶”来伴奏。诗人在这里是反说,意思是我如得到“宛丘”这种游荡舞蹈之法,我就把腊八粥送给神仙去吃。可是我没有得到此法,所以只好食腊八粥了。因为此粥是能让人“长年”的。【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这首诗写了腊八粥能延年益寿的医药功效。

 与陆游同时的杰出诗人范成大(1126一1193),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他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任地方长官兼沿海制置使。他在奉命到京城领受皇帝颁赐的玺书、腊药后,写下了《谢赐腊药感遇之什》:

 鸿宝刀圭下九关,十年长奉玺封看。扶持蒲柳身犹健,收拾桑榆岁又寒。

 天地恩深双鬓雪,山川途远一心丹。疲虻疾苦知何似?拜手归来愧伐檀。

 全诗是说,皇帝赏赐的如“鸿宝”一般珍贵的“刀圭”。(腊药)出了京都临安的城门,由各大臣带到各地去,十年来我常常奉命得到皇帝恩赐的诏书。我如“蒲柳”一般早衰的身体,经小心“扶持”(保养)还算康健;我在料理“桑榆”(晚年)之事时,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岁又寒”)。朝廷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但我已年岁老,双鬓雪白;虽然我离朝廷远,但我一片丹心赤忱为国。想到今天的老百姓极度辛苦劳累,我拜受赐药归来,觉得自己像《伐檀》中指斥的那些不劳而食的“君子”一样,深感惭愧不安。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感恩皇帝的知遇之心,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统治下民生苦难的同情和愧疚。

 南宋末期的布衣诗人汪莘(生卒年不详),字叔耕,号方壶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年问(1208--1224)曾应诏上封事,不为当朝采纳。晚年隐居柳塘,与朱熹友善。曾写下《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一词: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这是一首描写腊八日景观的诗作。残冬时节,在乡野小酒店喝了点酒,便觉得春意浓郁。到处是清澈闪光的溪流,松、竹、梅婆娑,山色苍翠,无尽无穷。坐上竹轿,在“薄暮疏钟”之中,只见孤村远在,夕阳西下匆匆。夜间一阵阵冷雪敲窗,早晨在枕上便可看到积雪像白云一样,堆满山峰。于是,我便起床,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去作一个独钓寒雪的渔翁。此诗生动地刻画了腊八节前后的节令特征,富有朝气,表现了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态。

 明代诗人李先芳(生平不详),亦有《腊日》一诗留世。诗云:

 腊日烟光薄,郊园晓望空。岁登通腊祭,酒熟醵村翁。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李先芳(1510~1594年),字伯承,号北山,祖籍湖北监利,其祖迁居濮州李庄(今山东鄄城李进士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二十九年(1550年)升为户部主事,后历任刑部曹郎,尚宝司丞、陛少卿、亳州同知、宁国府同知。万历初年,辞官回归故里,联络郡人名士编修《濮州志》。

 这首诗是说,腊日气候寒冷,烟光稀薄,天高气朗,可以望见远处的天空。在这岁末“腊祭”之时,村翁们在一起凑钱饮酒。尽管积雪一片,大风吹拂,但在这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村民们仍然击鼓扮傩,开展逐疫驱邪的活动。此诗写出了乡村“腊祭”的情景和习俗,生活气息浓,颇有一种自然闲淡之风。

 以上的“腊日”诗词为腊八节的“佳粥浓情”,增添了不少的文化情趣与韵味。

 清·李福《腊八粥》云: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腊八粥的起源,据说是纪念释迦摩尼在这一天成的佛。释迦摩尼就是吃了好心的牧羊女用羊奶煮食杂果的稀粥,继续坚持打坐沉思,最后在腊月初八成的佛。所以每年的腊月初八,各个寺庙的僧人都会诵经念佛,还都要煮食腊八粥来吃,不仅自己吃,还要分发给老百姓们一起分享,所以大家也把这一天叫做“腊八节”。只是,在李福的《腊八粥诗》中,古代的施粥更像是一种作秀,而寺庙虽说勉力周济,也无异于杯水车薪。过节本是乐事,可我们读到诗中这些饥肠辘辘的老百姓,为了讨得一点腊八粥,不顾尊严地苦苦哀求,或是争先恐后的争相疯抢,哪有一点过节的欢乐可言呢?

 清·夏仁虎——《腊八》云: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夏仁虎(1874——1963),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是晚清的秀才、拔贡、举人,刑部、商部、邮传部的小京官。辛亥革命后,他先后在民国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为官,并成为国会议员。张作霖入关后,夏仁虎先后担任国务院的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9年,时年55岁的夏仁虎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担任了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示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毅然拒绝的日寇的利诱,保持了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这首诗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清·道光帝《腊八粥》云: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云: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顾梦游(1599~1660)明末清初诗人。字与治,江宁(今江苏南江)人,一说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明副使顾英玉曾孙。崇祯十五年岁贡生。平生任侠好义,喜交结四方名士贤豪,入清以遗民终老。

 这首伤世感怀之作的意思是,清水塘边的血样颜色的红磷光亮闪烁,正阳门城外的马儿奔腾而过,掀起一片尘土。明净如水的月亮,在夜色中透露着皎皎月光,应该没有什么新恨。值得高兴的是归隐山林隐居的老朋友来与我相聚了。即便整个腊月都是晴天也终归是不如今天的天气好,和朋友悠闲地游玩就好像重新获得了解脱和新生一样。只是突然伤感自己年纪这么大还在外空自流浪漂泊,在水草庵敬香一柱祈福,香灭后伤心的泪水浸湿了手巾。

(0)

相关推荐

  • 品味诗书中的腊八节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说文>也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

  • 腊八节说腊八

    说是要下雪了,要下大雪,暴雪,连续的雪.我怎么心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地喜悦呢?雪在中国的文化里不是什么不好的寓意.反而是一种迎新的,美好的,象征,预示...迎新飘飞雪,瑞雪兆丰年.今天是腊八,腊八节喝腊 ...

  • 【原创诗词】腊八,腊八粥香春酒暖

    [原创诗词]腊八,腊八粥香春酒暖 腊八粥香春酒暖 雪岸 2021年1月日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求神祭祖兼惩懒,习俗诸多已少传.平平仄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 腊八粥香春酒暖,且留后世学长年.仄仄仄平平 ...

  • 岁时的轨迹(67)二十四番花信风《8》谷雨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7)二十四番花信风<8>谷雨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这<8>谷雨三候花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雪岸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 ...

  • 岁时的轨迹(66)二十四番花信风《7》清明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6)二十四番花信风<7>清明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这<7>清明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 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 词情诗意 ...

  • 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3)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3)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5>惊蛰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4>雨水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61)二十四番花信风《3》立春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1)二十四番花信风<3>立春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4]立春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二十 ...

  • 岁时的轨迹(60)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60)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2>大寒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

  • 岁时的轨迹(59)二十四番花信风《1》小寒三候花

    岁时的轨迹(59)二十四番花信风<2>小寒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1>小寒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