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2725-八路军武器弹药统计精确到个位数,抗日战争中真的存在吗?
2019年12月20日,笔者拙文《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弹药消耗:真实的抗战,比想象中更艰难》在各个平台发出。
该文赢得了很多朋友的好评,同时使得不少先前受到误导的人能重新认识当年的抗日战争。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有疑惑“数字怎么可能精确到个位数”呢?凡是这么精确的数据那就是假的。
《八路军表册》中的抗战缴获、击毁、破坏及攻克据点统计
其实了解战史的朋友都知道,无论平时还是战时,一支军队的实力数字和战绩缴获都是有明确统计的。即便不容易做到,但还是要有的。尤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武器弹药和给养极其缺乏,因此在统计上更是严苛。
只不过一般战史大都不关注这些所谓的“细枝末节”,通常使用约数,另外就是一些人不太熟悉军事、管理和统计,以为做不到罢了。
不过,我们不妨借着这个机会去谈谈战争中的那些数据统计,看看那些弹药统计是怎么出来的?到底能不能精确到个位数?
首先,这类话题属于是战争历史类,我们通常简称其为战史。大家是从哪里了解这些信息的呢?
穿着缴获日式军大衣的八路军战士
普通朋友可能会从相关纪录片中去获取信息,但绝大多数的还是从网络上的相关文章(笔者所写的文章也是此类),甚至是百科词条类(数据和细节可靠的极少)去了解。
不过,这一类文章信息量有多有少,信息有真有假。
除了网络文章外,一些爱好者级别的朋友会去购买或阅读相关的战史书籍或军事杂志。
相对于质量层次不齐的网络文章来说,战史书籍和军事杂志是有一定质量保证的。但即便是此类战史材料,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手持晋造汤姆逊冲锋枪的民兵
就事实和数据的丰富、严谨程度来说,官方战史通常要优于军事作家的作品,但在可读性上不如后者。军事杂志上登载的战史文章,其实也有质量高低,但毕竟有门槛,因此比网络文章的可信度高。
笔者文章中的一部分参考材料就是来源于此。
不过专著类的战史涉及方方面面的信息,绝大多数是作战决策的形成和作战计划的实施,数据只是点缀,而且诸如军队人数、武器数量、弹药储备很多都也是约数。
所以,想看到更多的原始数据就要更深层次一点。
一些战争类的论文其中列举的数据往往就可以精确到个位数了,而且论文经常还会将一些数据资料做整理,读者更容易了解。有人问,这些数据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呢?
当然了,论文数据和笔者这种文章的数据不是按个人喜好随意列举的,而是有出处的,通常来源于资料、档案汇编等一手材料以及回忆录、日记等。
我们先说回忆录和日记。
战史和军事著作通常都是后人编写的,而当年参战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录是亲历者的作品,其中的很多数据就是来源于自己亲眼所见和当时的战场统计。
2014年首次展出的《阵中日记》原件,虽然不甚清楚,但仍能看出统计的类别及具体数字统计
比如笔者文章中有一组数据是120师开赴抗日战场时的人员武器状况,其更加详细的数字是:迫击炮4门,重机枪35挺,轻机枪143挺,花机关枪1挺,步马枪4091枝,驳壳枪788枝,手枪91枝,手提式枪67枝,马刀2把,刺刀117把,各种子弹276955发,马222匹,骡298匹,驴76头。
很明显,这组数据详尽到了个位数,笔者显然没那个功夫和胆量去编造数据。这些数据都来源于《周士第将军阵中日记》。
周士第将军当时任120师参谋长,大家要知道参谋长是干什么的话,就明白其为什么能掌握这些数据了。
黄埔军校时期的周士第
当然了,有朋友可能都没听说过周士第将军——高小教员出身,黄埔一期毕业,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叶挺独立团营长、参谋长、团长,南昌起义时25师师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后来的开国上将。
这组履历很能说明问题了,恐怕一些质疑的朋友都没有周士第将军学历高,因而连基础的加减法都去怀疑,要知道当年的革命军队中,穷归穷,但却人才济济,基础的统计是不在话下的。
笔者文章中另一组数据129师开赴前线部队的武器弹药数为: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122挺、花机关和手提枪75支;马步枪4136支;驳壳枪/手枪632支;子弹102828发、迫击炮弹67发;刺刀55把。
这组数据哪儿来的呢——《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129师》(李达将军的回忆录)。
军事论文中关于电报的具体内容
该书的作者是时任129师参谋处长,后任师参谋长的李达将军,再之后的开国上将,同样是师参谋长的记录和著述,不难理解李达将军所写的数据有多精确和真实了。而当时更原始的数据来源是《一二九师一九三七年十月份人员武器统计电》,光看电报的名字就都知道这是什么内容了,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确存在这样的人员武器详尽统计情况。
当然了,由于绝大部分人的日记或回忆录内容很全面,具体的数据不一定都会很详尽。有的可能会出现误记的情况,因此回忆录作为查阅数据资料的一种参考资料,更详尽的还在下面。
更详尽的数据来自于哪里呢?文献资料汇编。
这类的资料恐怕一般的爱好者都不会去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当年原始材料的汇编或整理,可读性很差;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的数量不多,或者是因为定价很高,一般的朋友不会去买或者找得到。
比如涉及数据较多的是《八路军表册》,很多数据都能精确到个位数,不过该书的数据是从原始文献中摘出来进行整理和统计的,尚且不算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的时候公开了很多档案原件照片,这些大家都是可以看到和查阅的,比如上面这份文献就是响堂铺战斗的要报,其中关于缴获数字的统计就是十分详尽的。
而这份同样是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文献中有明确的“调查统计表”字样,注意看下方的水印,足以确保其真实性。
这类原始文献都是有公开的,但是试问一般的朋友谁会去看呢?不能说你不去看,就说人家不存在?前辈们做不到吧?
当然了,阅读原件有困难的话,正式出版的文献汇编会好些,起码用了统一的字体。
最原始第一手资料较多的是《八路军文献》,其中收录了多条当时八路军的来往电报及命令、总结,是极其珍贵的,另外一些后勤史料汇编也会有较为详尽的数据统计。
比如笔者文章中,到1940年3月,八路军全军发展到了约36万人,其中武器数为马步枪90534支、手枪4957支、轻重机枪1590挺、自动步枪127支、手提机枪680挺、信号枪172支、迫击炮156门、平射炮9门、山炮38门。
这一组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来源是历史资料丛书系列中的《后勤工作文献》。
最可靠的数据来源就是这些当年抗战中的原始文献了,其中对人数、武器、弹药的统计,不仅仅限于是后勤方面的总结,还有作战总结、作战报告等。
八路军当时对这方面的工作细化到了什么程度?
百团大战八路军缴获情况统计
一场作战后,我方消耗了多少子弹、枪支、手榴弹,都要统计到个位数,并分类整理到作战报告中;同时缴获了多少子弹、枪支、手榴弹亦是如此。
一些人可能要问了,八路军那么多人,这总结也太难了吧?而且全军又如何统计呢?
大家要明白,八路军当时只是武器装备差,但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现代型的军队,在八路军的每个步兵连都有懂文化的,而且没文化的战士们参加八路军后都要学习的,因为一支大老粗的军队是不可能掌握好武器装备的。
八路军武器装备极差,必然对这方面的统计要更加精确。至于统计全军的情况,数据是可以汇总的。
而且军队作战是要发放津贴、军装、粮食的,没有具体人数,怎么给发?
涉及武器方面,平时都是需要保养的,相关费用叫擦枪费,如129师在1940年时各种枪械的擦枪费分别为每月步马枪0.15元、短枪0.1元、手提机枪0.3元、轻机枪0.5元、重机枪1元。1943年相关武器擦洗油布的标准为每月步马枪2寸步、2钱油;手枪1寸布、1钱油;轻机枪1尺布、1两油;重机枪2尺步、2两油。
没有具体的枪械数字,这些费用和物资怎么发放?既然有统计制度,那就必然会精确到个位数,你上报个约1万支枪,那么10800支也是约1万支,多出来的800支枪所需的物资怎么办?就那点钱和布不值一提?请注意这是抗战期间,不是现在,当时甚至还有《八路军武器弹药保护法》,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武器保养如此,弹药情况的统计更严苛。
八路军的弹药要靠自己解决,打仗前各部都要计算自己的弹药数去衡量该怎么打,打多大规模,还要计算能缴获多少。像有的朋友设想的那样,跟小鬼子拼了,一仗就把子弹打没了,那倒是痛快了,可那叫抗战吗?那叫送死。
当时八路军打完一仗后,连子弹壳都要捡起来,按照晋绥军区的规定:10发子弹壳可换1发子弹、100斤铁轨可换2号手榴弹20发、550斤铁轨可换1门掷弹筒带20发炮弹。也就是说,只要是金属性的东西,八路军都会收集起来,而且多少原料换多少弹药都是有比率的,统计不精确怎么给你换?
那么谁会去统计这些数字呢?作战部门、参谋部门、军工部门、后勤补给部门都有自己的统计。
如八路军就设有后勤部,分设供给、卫生、兵站部。具体武器方面,八路军师旅级有供给处,处里设置军械科。作战团有军械员/枪工、作战连队也有分管武器的管理人员。
所以八路军是有健全系统的,这些质疑的朋友可能自身加减法比较差,另外不太注重工作方法,你要是一个战士一个战士地去问,这样当然费劲了。
但人家汇总出数据来了,你不能说自己做不到就说别人也做不到吧?那样就不合适了。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且数据汇总确实也不算多么高深的学问,八路军中从国外留学回来、国内大学毕业的人才很多,这些基础性工作是不在话下的。
八路军统计缴获物资
另外这些朋友中有人还问了比较哭笑不得的问题:统计这么精确有什么用?
从作战来说,连自己有多少人,多少支枪,多少发子弹都不知道,那还打什么仗?民国时期有一位军阀叫张宗昌,问就是不知道,人送外号“三不将军”,多有讥讽之意。其实所谓的“三不”都是民间调侃,军阀对自己的实力数都是门儿清,搞不懂的连排长都当不了。
就八路军来说,当时不仅存在月终武器弹药统计制度,还有战后武器弹药增加、消耗报告制度。
所以对于一些朋友来说,不太清楚打仗是怎么一回事儿,还以为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振臂一呼冲就完了。不过那可不叫打仗,那叫开玩笑。真实的作战是要有计划的,而有计划就要有武器弹药分配,战斗结束了还要进行报告和总结,都是要有统计数据的。
且不说八路军了,一向以统计混乱著称的国军也是有统计的。
军事论文中36师历次战役武器弹药情况
比如国军的36师,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三大“德械师”之一嘛!该师在1937年到1944年的实力统计表就很详尽,详尽到了每一个时期的武器弹药数量。
第8军松山战役武器弹药消耗统计表
而在笔者文章中提到了松山战役时第8军的弹药消耗,也精确到了个位数,数据来源就是《第8军松山战役武器弹药消耗统计表》,《1944:松山战役笔记》中就有这个表,图片就是书中的附表部分,数据是当年国军参谋部门自己统计的。
觉得笔者列举到了个位数就要炸脑袋了?原表中将营团级部队消耗的各类武器弹药的数据都精确到个位数了,是不是得崩溃?
日本华北方面军在1940年的弹药消耗情况那也是个汇总数据,原资料中也是将各种武器的弹药数精确到了个位数。
而这种统计并非是缺乏弹药才统计,而是作战中很常识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后勤补给,另一方面对作战总结和战法改进有很大作用。
比如弹药极其富裕的美军,其作战中的统计就非常详细,因为这是要涉及到作战的,必然会有很精确的统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已经能够说清楚战争年代的数据统计问题了。
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统计数据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精确,甚至可以说绝对准确的情况不存在,另外如国军的一些数据(主要是兵员,因为吃空饷严重)要做详细甄别。但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据确实存在,而且极大程度上的确能反映一些情况,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或没见过就去否定。
所以战争是很复杂的,同时需要认真对待,精确的数据统计很关键。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呢?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些数据就来源于文献汇编、战史著述、论文、回忆录/日记等等,当然这需要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