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开

​混沌初开

天地始生

后有五行

中国西周末年

已经有了一种

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的“五材说”

《国语·郑语》: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万物

《左传》:

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尚书·洪范》:

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

开始把

五行属性

抽象出来

推演而到

其他事物

构成固定

组合形式

战国的晚期

提出了五行

相胜(克)

相生的思想

而且已经能够把

胜(克)、生的

次序固定下来

形成了事物之间

相互关联的模式

自发地体现了

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

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

《内经》

把五行学说

应用于医学

这对

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

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

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太易、太初、

太始、太素

引发的思考:

昔者圣人

以阴阳

因统天地

有形者,生於无形

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

太易、太初、

太始、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质具

未相离

曰浑沦

浑沦者

万物相浑沦

而未相离也

太始天元册

讲第三阶段

那么我们现在

处在哪一阶段

反者道之动

都知往回走

现阶段与道之间

是否应弄清楚

往回走的路径

《列子·天瑞》释文:

以往有,贤德的人

以阴阳,统括天地

无形质的气

化生出

有形质的物体

何处地方

化生天地

所以说:

太易、太初、

太始、太素

太易是

阴阳相互之间的

变化未出现之前;

太初是

天地混沌前

的炁的开始;

太始是,形状之开始

太素是,质地之开始

气与质地具备

不相离分

故曰浑沦

浑沦者

言是指万物

(气与质地)

相浑沦

未相离

《太始天元册》:

“太虚廖廓”即:宇宙本来的状态;

“肇基化元”即:天地的生成

列子把这个过程

分成了四个阶段:

“万物资始

品物咸章”

即天地的

运行状态

也就是在

天地之气

的作用下

万物都在进行着:

生、长、

化、收、藏

的运动周期

张衡《灵宪》:

昔在先王

将步天路

寻绪本元

先准之于浑体

是为正仪立度

皇极有逌建也

枢运有逌稽也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

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故道志之言云:

有物浑成

先天地生

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

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纪

如是者

又永久焉

斯为庬鸿

乃道之干

道干既育

有物成体

元气剖判

刚柔始分

清浊异位

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

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动以行施,静以合化,

堙郁构精,时育庶类,

斯谓太元,乃道之实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有九位,地有九域;

天有三辰,地有三形;

有象可效,有形可度

情性万殊,旁通感薄,

自然相生,莫之能纪

于是,人之精者作圣

实始,纪纲而经纬之

这段话:

昔日天子

推步天体

运行轨迹

确定天地运行的

中心与赤道大圆

端正仪表,定出度数

推论出天地

刚开始生成的状态

是浑浑沌沌的气团

这气团运,转了很久

元气开始,剖判分离

清轻的,气,发散上升为天

重浊的,有形质的物质,下降凝聚成地

天的气体,为阳

明亮而且

运动不止;

地体之内的气,为阴

幽暗而且

相对静止

(在地体内部运化)

'动’以运行施布

'静’以和合化育

阴阳之气

交接和合

化生精气

四时,四时化生化灭万物

在天成象(天象、星象、气象)

在地成形(春、夏、长夏、秋、冬)

天有九个方位

地有九个区域;

天有三辰:日月星;

地有三形:两极、赤道;

有天象,可校订

有形状,可测度

于是有贤能的人开始

以此为纲纪

来经天纬地

这里所说的“天地”

是原始天文学中的概念

是指浑天坐标系中的“天地”而言

并非现代天文学中的概念

《灵宪》:

天地的本原是“气”

“气”的阴阳构精

化生出四时

孕育出万物

是“气”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是“气”确立了

天的九个方位

地的九个区域

才有了,两极、赤道

才有了,天空星象,可以显现

才有了,地体形状,可以度量

天地的经度纬度

也正是依据“气”的

四时规律

确定出来

在界定出

天地框架

的基础上

浑天说

根据重差勾股术

和地面相隔千里

由日晷测的日影

相差一寸的方法

推算出整个

天地的大小

并指出:

八极(四面八方)之空间

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

南北则短减千里

东西则广增千里

自地至天是,八极一半

地的上下亦,与天相同

整体进行测度

即是使用浑仪

运用钩股定理

立竿测影

实地观测

全移动一千里

日影相差一寸

而得这些数据

超过这些

之外的空间

即是'宇宙’

'宇’(空间)之表,没有极限

宙(时间)之两端,没有穷尽

天地生成之前

除了列子说的:

太易、太初、

太始、太素

四个阶段

张衡添加庞鸿

庞鸿为道之干

之后天地始生

那么这一段时期的

“道”究竟是指什么

无论什么时期的“道”

都是指“气”的本质

(气形相互依附)、

现象(阴阳)、

规律(化生化灭万物)

老子讲: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道”,即物质世界的

本体、现象与规律;

“一”指天气;

“二”指地气;

“三”指运气

(五运六气)

《素问》:

气应和三元

以生成万物

'三’,指天气、地气、运气

三元,指天气、地气、人气

天气下降的时段,为“一”

地气上升的时段,为“二”

天地之气作用在

人体之中的

运气时段

为“三”

天气、地气、运气的

本质、现象与规律

就是老子

讲的,天地之道

亦即,物质世界之道

物质世界

的本体、现象与规律

即气对有形质物体的

隐入与释出、

释出与隐入

的反复运动

维系着

物质世界的

存在与灭亡

看也看不见曰夷

听也听不见曰希

抟也抟不住曰微

三者不可分开

所以混而为一

这称为

没有形体的“形状”

没有形状的“物象”

“形状”、

“物象”

被称为

惚恍

这“惚恍”

迎上去,看不见它的头

跟上去,看不见它的尾

而且

这惚恍

既能在,古代存在

又能在,现代通行

知古通今

即“道”的内涵

看不见

听不着

抓不住

三者,不可分开

混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是

没有形体形状

没有物体形态

的物质形态

横亘古今的“道”即

“气”维系物质世界

化生与化灭的方式

正是这样的方式

化生出,天地本体:混沌气团

这气团,古人称为,“大一”

《礼·礼运》:

本于'大一’

分而为天地

转而为阴阳

《正蒙·太和》:

因为有太空,故有,天之名称

因为有气化,故有,道之名称

太空没有形质,是气的本体

其聚合其分散,是变化之客体

太虚不能没有气

气不能

不聚合

为万物

万物不能

不分散气

而为太空

《管子·内业》: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

谓之鬼神;

藏于胸中,

谓之圣人;

是故名气

杲乎如登于天

杳乎如入于渊

淖乎如在于海

卒乎如在于屺

“精”指什么?

“比则为生”

如何解释

凡物之精,“精”指精气

比(阴气阳气相互匹配)则为生

在下(地面之上)生出五谷

在上,天显现为,列星现象

(明晦、远近、色泽深浅等)

这段是说:

物的精气

阴气阳气

相互匹配

在地生出五谷

在天由

群星光耀

显现出来

流动天地之中

变化不可测量

藏在人心

即成圣人

因此,这种气

有时光亮得,好象升在天上

有时幽暗得,好象藏入深渊

有时柔润得,好象浸在海里

有时高峻得,好象矗立岭山

《素问》:

天垂象

地成形

七曜纬虚

五行丽地

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

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

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

仰观其象,虽远可知

天空有星象、气象

地面有物象、物候

日、月、

木、火、土、金、水

这七大天体

象穿梭一样

运行于太空

木火土金水

五种属性的气

附地表承载着

有形质的物体;

虚的(指气)用来:

陈列顺从

应和天体

形状变化

的精气

地体及

万物与

太空精气的关系

就象树根与枝叶

虽然宇宙

辽阔遥远

但是通过观察

天空星象、气象及

气化作用所导致的

动物的生长壮老已和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之

物象、物候

还是能够

认识清楚

《道德经》: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

皆生于有

有生于无

意思是:

有去有回(阴阳的有进有出)

才合乎自然大道的运动变化;

那些玄妙入微,柔细稚弱的

才是自然大道变化的真正作用

天下的万事万物,生于,有极限的天地之中

有极限的天地,生于,没有极限的宇宙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