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终极诀窍就是“抄”,只是有的抄成小人,有的却抄成了大师
古人云: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抄他也抄。抄的是好还是坏,看你会抄不会抄。
对创作者来说,这句话极为露骨,但却是至理箴言。创作,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抄的过程。
但是,抄与抄不同,有人将他人作品据为己有,抄袭、洗稿、剽窃,成为了小人;有人对他人作品认真揣摩,学习、模仿、借鉴,成为了大师。
比如:卡夫卡,曾在汉姆生的文字中,洞悉到如何用梦境和诗意表达情感;马尔克斯,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找到灵感,开创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莫言、余华、陈忠实等一大批中国作家,则是在马尔克斯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红高粱》《兄弟》《白鹿原》等经典作品。
不仅在文学界,在音乐界、电影界、以及所有与创作有关的行业,莫不如此。
当然,有人会说这种学习、借鉴、模仿并不是抄。但是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抄,都是利用前人的宝贵经验,取得自己创作成就。只是,这些大师所抄的,是前人的写作技巧。而学习前人成功的写作技巧,借鉴他们成功的写作经验,模仿他们成功的写作风格,也是写作之路上的一条重要捷径。
美国文学教授威廉·凯恩的《小说创作大师班》,便旨在让读者学习到如何模仿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悟性。
威廉·凯恩,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教授,认为“模仿可能仍是成为成功作家的路上最为有效的修辞手法”,所以,他一直将模仿大师的作品,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小说创作大师班》一书,可谓是威廉·凯恩多年教学研究的经验之谈,他深入剖析了巴尔扎克、狄更斯、卡夫卡、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斯蒂芬·金等21位文学大师的著名作品,并梳理出蕴藏在他们所著作的那些经典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这些写作技巧,我们能够轻松地学习到如何像乔治·奥威尔一样塑造人物,如何像梅尔维尔一样加入象征,如何像毛姆一样控制节奏,如何像斯蒂芬·金一样制造悬念。
一、如何像乔治·奥威尔一样塑造人物
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豆瓣上得到了将近19万人的好评,评分为9.4分,现居豆瓣图书TOP250的第4位。
在《1984》中,富有反叛精神的温斯顿·史密斯、崇尚自由的裘莉亚、冷酷无情的奥勃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这些人物的塑造,乔治·奥威尔采用有三种方式:
1.添加特征。在写作《1984》时,乔治·奥威尔患有肺结核。创作时,他将自己的患病情况,转移到温斯顿·史密斯身上,让他患上静脉曲张溃疡,时常忍受病痛困扰,直到被洗脑后,国家治愈了他的溃疡。这种处理方式,让温斯顿·史密斯具有了更多的细节特征,而且,最后还通过溃疡的治愈,来象征他的被同化。
2.丰富背景。对于温斯顿·史密斯的背景,乔治·奥威尔是通过梦境展现的。每当温斯顿·史密斯做梦时,他总会梦到自己的母亲、妹妹,以及自己的早年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使温斯顿·史密斯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了解到他的精神状态的根源所在。
3.半影手法。半影手法是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比较间接和模糊的描述方式。比如,温斯顿·史密斯对裘莉亚、奥勃良的幻想,便采用了这种方式,让读者在谜底揭晓之前,无法知道他们是好是坏,是善是恶,从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神秘感,让读者充满了悬念。
当然,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中,对于如何塑造人物这项内容,绝不止乔治·奥威尔这3种技巧。通过这本书,我们还能学习到,如何像海明威一样创作出综合人物,如何像汤姆·沃尔夫一样在人物经历中融入磨难,如何像巴尔扎克一样为人物加上情感标签。
而通过这些写作技巧,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必然能创作出更为真实、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人物。
二、如何像梅尔维尔一样加入象征
梅尔维尔精于在作品之中加入象征,并通过这些象征讲述故事、描绘人物。
他的代表作《白鲸》,便充满了象征,讲述了亚哈船长追逐白鲸,并最后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很多人认为白鲸象征着狂暴的大自然,但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中,威廉·凯尔却倾向于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白鲸象征人类渴望的完整人格。
对于象征,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而这正是象征的精妙所在,因为它实现了文学的不确定和多维度,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给读者带去一种满足感。
梅尔维尔加入象征的技巧,是在具体的人物描述细节和抽象概念(象征)之间来回切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抽象与具体的高度融合,从而让抽象的象征,为具体的故事赋予更加深刻地含义。
当然,不只是梅尔维尔,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擅长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象征意义。比如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便将查泰莱夫人的丈夫,作为了那个时代萎靡不振的象征,而把林园看守者,象征为激情的回归。
加入象征,使这些大师的作品,在历经岁月的沧桑变化后,依然能够让读者常读常新,并为其赋予更多新的时代意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是,有的哈姆雷特停留在了中世纪,有的哈姆雷特则继续成长在21世纪。
三、如何像毛姆一样控制节奏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文字节奏、剧情节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如同音乐一样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毛姆是控制节奏的杰出大师,他把充满戏剧性的紧张情节和深思熟虑的慢节奏相互交替,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被深深吸引,并且不会感觉到枯燥或厌倦。
这种方式,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有明显表现。在这部作品中,前一个章节往往是简短的段落与对话,而后一个章节则往往用臃肿的段落描述故事背景。
这种错落有致的段落安排,无疑会为作品增添一种节奏感,就像《琵琶行》中那位琵琶女的精湛琴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剧情节奏上,毛姆则擅长于隐藏事件的某些部分,最终让读者大吃一惊,给读者带去惊喜。
同样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当“我”找到思特里克兰德,并认为他抛妻弃子、另寻新欢,打算对他横加指责时,思特里克兰德却告诉“我”,他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竟然是为了画画。
这种创作方式,使故事情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足以吸引读者手不释卷地继续读下去。
当然,任何一位成功作家,都是控制节奏的大师,比如海明威通过短句来增强文字的韵律感,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则通过变换叙事线,来控制故事的节奏。
如果掌握了这些技巧,足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淡的故事,也描绘得扣人心弦。
四、如何像斯蒂芬·金一样制造悬念
斯蒂芬·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写作这回事》,讲述自己写作的技巧。但是,很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他并没有提及自己怎么设置悬念。而对于悬念的完美设置,无疑是斯蒂芬·金的重要标签。
不过,在《小说创作大师班》这本书中,威廉·凯恩帮助读者梳理出了斯蒂芬·金设置悬念的独家秘诀,那就是三个步骤:暗示、回拨、印证。
1.暗示。在斯蒂芬·金的小说中,他往往会提到在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件事,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比如,在《闪灵》中,当杰克一家到达山间饭店时,厨师警告杰克的儿子丹尼,千万不要去217房间,但是并没有说明在这个房间曾经发生过什么,由此使读者对于217房间的故事充满期待。
2.回拨。回拨的意思是,斯蒂芬·金在揭晓悬念的谜底之前,会反复地提及它。在《闪灵》中也是如此,厨师警告丹尼不要去217房间,这段情节发生在故事开始,在几章之后,在读者对厨师的警告即将遗忘时,斯蒂芬·金安排丹尼游览饭店,并让他路过217房间,由此让丹尼,也包括读者,再次想起厨师的警告。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加深对悬念的印象,并增强对于悬念背后真相的渴望。
3.印证。斯蒂芬·金设置悬念,用到了延迟技巧,也就是说保留重要信息,将它留在最后,并通过揭晓谜底,让故事进入高潮时刻。这时,也就印证了悬念的存在,而不是像一些“无良”的网络作家,在文中挖了一堆坑,却永远不去填。这种延迟的技巧,很像毛姆控制剧情节奏的技巧,但是两者却是不同的,因为毛姆的延迟,是为了给读者带去意外的惊喜;斯蒂芬·金的延迟,则是为了满足读者对谜底的好奇。
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中,威廉·凯恩所阐述的写作技巧绝不止以上这些,通过这本书,我们还能够学习如何像玛格丽特·米切尔掌控心理距离,如何像伊迪丝·华顿一样切换描述视角,如何像查尔斯·狄更斯一样加入幽默元素,如何像弗兰兹·卡夫卡一样搭建故事结构。除了这些我们能够学习到写作技巧之外,我们会能学到一个更为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如何像《小说创作大师班》的作者威廉·凯恩一样,去鉴赏那些流芳千古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