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80 | 野心
野 心
野心是一个贬义词,词典给出的意思是指不可驯服或心怀叛离之心、不安本分,尤其是表示对权势、名利等过分的贪欲。不过,我对这个解析不太满意。谈野心首先要先知道何为“野”,何为“心”,假如把“野”字作动词,“野”的意思是不受束缚,要跳出去;“野心”意思应该是超出“心量”之外的“心”。
“心”是什么?“心”是一个框,一个人能够走得多远,走得多高,全凭这个框。从出生到中年甚至老年,这个框的大小,从理论上说从来没有被确定的,它是可以随时放大或缩小的,但实际上很多人的框是被固定了。例如假如一个框只能装100公斤的货物,你硬要装200公斤,我认为这就是世俗所理解的“野心”;假如一个框原来只能装100公斤,但主人通过扩建,修理后的框可以装300公斤的货物,现在仅仅是希望装200公斤,这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这个框本身就能够装200公斤的货物,但周围都是那些最多能够装100公斤的框,那么在这些小框看来,这个框有装200公斤的想法,在其他小框看来这就是“野心”,因为超出了小框的认知,所以小框不知大框,就像《逍遥游》的一段话:“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过,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知道自己这个框有多大。一个真正有“野心”的人,首先应该做的是先把这个框做大,然后才考虑装多少货物以及装什么货物。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你要背得动这个框,这需要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因为有心无力是配不上“野心”的。
今天很多人对待“野心”的态度不正确,首先是因为不知道何为“野”,何为“心”,所以很自然不知道何为“野心”;其次是把所谓的“野心”理解为权力和金钱的获得,其实大多数人对野心的理解都离不开这一点,所以“野心”成了贬义词;再其次是有了“野心”之后,实现“野心”的方式不能光明正大甚至是不择手段的;最后是实现“野心”之后是渴望展现,例如“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的项羽。另外有些人的“野心”是不断放大的,刘秀年轻时候的野心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我猜刘秀年轻时没有做皇帝的“野心”,这应该是后来被放大的。不过,历史对刘秀的评价相当高,王夫之说他“允冠百王”,意思是说他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帝王;毛主席评价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阴丽华当年不知道是否有做皇后的“野心”,我想应该没有。历史对阴丽华的评价也很不错,“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我曾经问不少学生这个问题:“你的野心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很多,但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二是获得权力和财富;三是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四是没有真正想过。把获得世俗权力和财富作为人生的“野心”(也可以换上“梦想”一词),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要方式合法合情合理,但我觉得此“野心”太小了。人生最大的“野心”应该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真话。当然“道”为何物又是“不可道”,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道”、作为人生的“野心”,便是所有有道之人坚持做的。
从某个方面理解,以“闻道”作为人生“野心”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用什么方式做也是对的。不过,尽管“道”以人为载体,但一直是以人弘“道”,而且“道”从来不属于个人。所以袁了凡先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经历之“道”,毫无保留地告诉大众,至于他亲生儿子能领悟多少全靠他自己,了凡先生是没有办法把“道”私传给儿子的
只有明白到这一层,才能理解真正的“野心”,才能读懂《了凡四训》。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谢谢大家的点赞与转发!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