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李家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理临床病案中的关键性要素,深入探寻名老中医李家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辨证思路及诊治规律,并进行总结。研究方法:研究资料选用2015年9月-2018年2月门诊及既往住院部李家康教授查房病历,规范其中医术语并制作电子病历模板,将病历录入至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并将数据从系统中提取出来,经过初步数据筛查,按照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舌质、舌苔、脉象、疾病名称、中医症候、选穴、药物组成及单位药物剂量生成LDH数据库。运用SPSS24.0软件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1.3.7软件中的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症状、体征、归经、所用穴位及用药等信息进行频数分析,找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基本的临床特征及李家康教授治疗此种疾病所常用得穴位及处方,然后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中的数据挖掘分析功能进行关联规则及点式互信息法分析,得到李家康教授用穴、用药的组合配伍规律,然后对数据库中穴位及中药进行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李家康教授在治疗LDH时的核心针灸及中药处方。最后,总结出李家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及用药特点。
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854份病例。男性277例,女性577例,年龄主要分布在41-80岁之间。2.频次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上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肝肾亏虚型,出现频次为622次,占54.28%,其次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病位归经以膀胱经最为多见,出现频次为576次,占68.33%;临床上使用最多的穴位
前10为肾俞穴、大肠俞穴、气海俞穴、环跳穴、委中穴、腰阳关穴、关元俞穴、腰夹脊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对穴位进行归经分析,发现膀胱经上的穴位选用最多,出现频次6178次,选用穴位23个,其次为胆经与脾经;针刺部位以腰背部为主;对所用的中药进行统计,
其中当归出现的频次最高,为236次,平均剂量10.62克,最小剂量为6克,最大剂量为50克,其次为防风和炒白芍;对药材的四气五味属性进行统计,发现性温、平,味甘、辛类类药物使用最多。3.疗效分析:对门诊治疗大于两个疗程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评价采用VAS评分表及JOA评分表,纳入疗效评价的患者共103例,按分级疗效评定,2个疗程后优43例,良52例,中8例,差0例,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93%。
4.关联分析:临床上穴对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肾俞-大肠俞、肾俞-气海俞、肾俞-腰阳关、肾俞-腰夹脊、肾俞-委中等;药对频率较高的有:独活-防风、川芎-当归、桑寄生-独活等;证穴关系中相关性较强的有: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夹脊、绝骨等穴与肝肾亏虚证,气海、委中、腰阳关、次髎等穴与气滞血瘀证。
5.聚类分析:穴位聚为5类:C1:肾俞、大肠俞、气海俞C2:腰夹脊穴C3:腰阳关、足三里C4:肝俞、脾俞、阴陵泉、三阴交、次髎、关元俞、腰宜、肓门、三焦俞、志室C5:委中、合阳、环跳、秩边药物聚为6类:C1:熟地黄、怀牛膝、川牛膝、炒山楂C2:丹参、延胡索C3:党参、白术、黄芪C4:桂枝C5:炙甘草C6:防风、独活、当归、川芎、炒白芍、陈皮、桑寄生、杜仲、茯神6.复杂网络分析:将穴位作为节点,将两个穴位在同一个处方中出现的次数作为边的权重值,通过设置最小权重值,把出现频次较低的穴位过滤,绘制高频穴位复杂网络图,得出
核心针灸处方为:大肠俞、肾俞、气海俞、腰阳关、委中;同理得到核心药物处方为:防风、独活、当归、川芎、炒白芍。
研究结论:1.李家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迅速,疗效确切;2.李家康教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及病机的认识:其为本虚标实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导致的;3.李家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方法:“补肾祛瘀”;4.李家康教授临床选穴特点:辨经选穴、远近配穴,以“温阳祛寒、舒筋活络、祛瘀止痛”为基本治法;5.李家康教授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行气与补虚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