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挡钉位置选择的三条原则
阻挡钉
阻挡钉'Poller'或'Blocking'一词来源于'Bollard',意为阻止车辆开到某段路上的路桩,或是甲板或岸边的带缆桩、系船柱,顾名思义其作用为限制和引导。设计阻挡钉的初衷亦是在置入髓内钉的同时辅助进行骨折复位。以下为英国剑桥大学医院Matija Krkovic教授的阻挡钉使用经验:
Rule 1
所见非所想-使用阻挡钉的意义
阻挡钉的使用对髓内钉起导向作用,使髓内钉置入更容易达到解剖复位。
Rule 2
使用尽可能细的髓内钉(更易变形)来增加骨折区域应力
阻挡钉根据需要打入髓内钉的路径之上,限制髓内钉使其根据需要经行我们需要的路径。不仅如此,采用更细的髓内钉同时可起到骨折块的复位和加压作用:解剖复位+髓内加压=完全稳定。髓内钉的弯折,用以维持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局部应力,促进骨折愈合(模仿拉力螺钉,其压应力在手术时最高,之后每天都在下降)。
阻挡钉位置选择的三条原则
1、凹侧原则。
2、锐角原则。画出骨折两端解剖轴线,阻挡钉应置于交点以外的锐角。
3、动静原则。如下图所示,胫骨远端骨折,近端骨折块由于髓内钉在其髓腔不易移动,所以我们称之为“静态”骨折块;相对近端骨折块而言远端骨折块为“动态”,我们可以改变髓内钉在远端骨折块中的行经线路,以此来对骨折进行复位。极少数情况下需在静态骨折块和动态骨折块中均使用阻挡钉。
根据骨折解剖轴线(黄线)设计阻挡钉植入位点:橘黄色点为首选位置,若橘黄点阻挡钉无效蓝色点为次选位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