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真情即好诗
——读陈传添诗词
陈传添先生,曾任湛江诗社社长多年,我因中镇诗社“足荣杯”年度好诗词评选活动而与陈先生相识,后又多次相聚,深知其人。凡是认识陈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忠厚长者,性情中人。古人所谓“温柔敦厚”“长者之风”之类语,用于陈先生,正当。我喜读其诗,正是从喜见其人开始的。
尝读王国维《人间词话》,至“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便自然想到陈传添先生。关于诗词,与陈先生时有交流。前同在太行山行道岭中镇村舍小住时,更对诗词创作有过深入探讨。那次陈先生见赠之作有“寄托真情即好诗”句,如今正好用作这篇文章之题。
所谓“寄托真情”,其实就是古来常说的“诗缘情”。“诗缘情”是我国诗学一个古老的命题,情真出好诗,是古今诗人所公认的创作原则。诗之可读,或曰所以能感人,引起读者共鸣,首先因其所含真情。这是古人尤其是唐人许多诗篇早已证明了的重要原理。唐代诗歌,大多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表达,是真情所使而为诗。这真情,便是如今常说的创作冲动,即有情要抒。看他们那各种题材、各种内容的诗,或兴或怨,皆真情使然。唐人作诗,较为自由和随意,一般不是为了报酬和利益,当然更不是去争取什么头衔、级别、待遇。即使科场赋诗或为博取时名而作,那也是力求能感染和打动人心,可以流传后世,而决不会无病呻吟,更不会瞎编乱造。所以唐人诗作中,极少假话空话,因而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诗篇。就连山水诗,也非常动人而耐咀嚼。古代诗歌这种抒写真情的优良传统,被后世诗人较好地继承。这也是诗词历经“五四”“文革”等磨难而永远打不倒的重要原因。陈传添先生是深知这一点的。
陈传添诗,还是举前些时我们海南欢聚之作。当时陈先生在琼南,闻我在琼北,即远道见访。相见免不了又谈诗,陈先生即席有诗记其事:“晋北清风至,天南旧雨来。畅怀同把酒,雅意费诗裁。”简短的五言绝句,实记其事,平实自然,无惊人之句,多感人之情,而令人印象很深。又如前年春分日祭父而过其父当年植树成林处,驻足良久,有诗曰:“几分凄楚郁横天,路入松林渐释然。人哭人歌人去后,虬枝依旧翠山前。”当时其情其感,读之自可想见。《书忧》:“半生积爱在书楼,未得穷经已白头。身后谁传文一脉,茫茫碧海问飞鸥。”陈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又好诗词,应是虑子孙无人继承其业,诗虽含蓄而其忧何深。律诗,如《吊罗山览胜》:“峰峦叠翠道弯弯,雄峙南天霄汉间。轻雾萦萦云渺渺,野花灼灼树斑斑。龙吟贯耳高低瀑,客趣寻幽前后山。旖旎风光今独好,青春作伴乐登攀。”虽用窄韵,而无一句凑韵。其他不赘录,但择句而已。《乌衣巷》:“新燕二三飞巷口,不知筑巢在谁家。”乌衣巷吊古,记现实之感,不但自出新意,而且耐人寻思。游柬埔寨《飞抵吴哥》:“学史当年情眷眷,白头今始识高棉。”涵盖了多少年时光的最真切之感。《听曲》:“我自开心还眷恋,歌台舞榭也曾经。”分明系油然而上心头之感觉,是开心多还是眷恋多,恐作者亦分不清。《留别仁德诗家》:“莫道茫茫南海远,天天微信读君诗。”陈仁德诗家颇能诗,几乎每天有所作,可知“天天”显非虚语。《秋夜》:“黄叶沙沙秋渐老,疏星默默夜悠长。”纯粹写景,透过寻常之景,可想见老诗人秋夜久坐而无眠之情。我尤爱此联,大概正是因为此情亦自己所曾经。由上举数例可以看出,真所谓“诗真原本性情真”。
至于与诗有别的词,即使深有寄托,也无一隐晦字词,如《临江仙·梦》:“一缕清香飘入梦,犹如月夜曾经。别时鸡唱报天明。翠霞横海际,无语觅飞星。 往事回甘堪品味,老歌依旧中听。天南地北贵真情。关山云路渺,执手泪飘零。”虽含蓄深沉,只写当时情景,不知其梦与往事究竟为何,诵来亦甚动人。
黄山谷云诗不可凿空强作,陆放翁云真情易写,皆乃作诗真谛,陈传添先生得之。
陈传添诗词,所以令人爱读,除实记眼前景、实写心中情外,还因语言平易自然。
通常来说,从心里流出来的诗句,平实、实在、顺畅自然,且多人情味。为作诗而作诗、乃至为博取虚名而作诗的“创作”,经刻意雕琢、看似非常用力甚至很“巧”的诗句,美则美矣,却往往难以动人,有的甚至让读者不知所云。因忆诗坛大家曹长河先生曾举某知名诗人编织得看似很巧妙的一联,问我知其意否,我老实答云:不知。以为他听作者解释过,便云:看来吾兄知之。曹先生摇头苦笑曰:我亦不知。此番对话,可谓两人对当今诗坛弊病同声一叹。陈传添先生诗,绝无此等弊病。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批评的砌字之雕琢、垒句之敷衍,在陈传添诗词中更是绝对不曾有。
陈传添先生,作诗不是为了出名,只不过是出于性情和爱好。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诗人作为社会一员,真情诗作其实也就是记载社会和历史,而且是最具体和最形象的记载。陈先生尝云,翻读以前诗作,总看到自己的人生脚印,想起各个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及当时心情。相信许多诗人会有同样的感觉。而刻意雕琢、垒句或一味追求奇巧、甚至让人读不懂的诗词,自然不会有这种社会意义和价值。缺乏真情的诗作,很难窥见作者的经历和内心,而只能知道某作者某年作了多少读起来大体相似之作。可知陈先生的寄托真情,正所谓不失诗人赤子之心,诚堪敬也。
读陈传添诗词,发生一些思考,便写了如上一些话。确当与否,不与计也。如同陈先生作诗,但实写自己的感觉而已。
希望以后能更多读到陈传添先生寄托真情的新作。
(刊《湛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