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夹饼火烧
昨天写烙煎饼的时候,不由得就又想起了那些上学带饭的岁月,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是吃着煎饼就着咸菜读完的,但印象中还带过一种老式夹饼火烧。
煎饼和咸菜都已经写过了(点击蓝色字体可以查看文章),今天就再写一下老式夹饼火烧吧。
忘记是读初中的具体是什么时间,村里突然流行起一种铁质火烧模子,两片圆铁饼各带一个把手,外部光滑,内部刻有花纹,可开可合,闭合的时候俨然一把拨浪鼓。
用来烙小饼,甚是方便。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父母耳朵里了,逢集的时候,父亲也买回来一个。
这个模具的主体部分圆铁饼,直径十三厘米左右,放在煤球炉子上,正合适,用起来不仅方便快捷,还是雨雪天的大救星。
雨雪天,外面露天的柴禾都被打湿了,烙煎饼或者大饼没有提前准备好柴禾的时候,发点面,就着煤球炉子,很快就有主食可吃了。
当时村里买这个模具的人家,更多的是因为家里有要上学带饭的学生。那时候住校的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周日下午返校,周六中午回家,要吃五天半的饭,这五天半是需要带饭的。
我印象中,一般都是带煎饼,但是当有了这个火烧磨具以后,母亲就可以不用趴在鏊子窝里烙一上午的煎饼了。
晚上看电视的功夫,坐在煤球炉子前,就能烙出一周要带的饭了。
事先发好面,揉匀,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大小和馒头剂子差不多,用擀面杖擀成模具大小的小饼,放在盖顶上,排队等着送往模具。
面剂子大小,小饼的尺寸,也有讲究,一般要稍小于模具,因为是发面,烙的时候还要膨胀,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话,烙出来的小饼就不够圆润,不饱满,不美观。
小饼放入模具之前,模具上抹点豆油或者花生油,以免粘模具。
把模具放在煤球炉子上烧热,放入擀好的小饼,合上模具,一面烙的差不多的时候,把模具反过来。期间,可以随时打开看看里面小饼的样子。
刚放入模具的小饼还没膨胀,压上的花纹淡淡地,不明显,慢慢地,在酵母的作用下,小饼开始膨胀,胀满整个磨具,磨具的上的花纹也就切切实实地压在小饼上了。
压上花纹的小饼像经过精心打扮的大姑娘一样,摇身一变,成了华丽丽的火烧的样子。
经过两面烘烤,颜色渐渐转为金黄色,面粉经过烘烤后独有的香气,随着火烧磨具“嘶嘶嘶”冒出的热气,一起涌动出来,令人垂涎欲滴。
这时,磨具一定要夹紧,尽量减少气体出来,才能保证火烧中间熟得好。
不消几分钟,一个黄灿灿的火烧就可以出锅了。
每次第一个火烧都是最香的,因为粘了磨具上的油,因此很快就分而食之了。刚出锅的火烧,带着好看的花纹,软软的,香香的,不用就菜也可以吃得很饱。
烙火烧小饼,看起简单,但是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就会外熟内生,外面焦黄,看起来不错,但是用手一捏,发面的饼子却弹起不来,还是死的,那就是还差些火候。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煤球炉子下面的炉门开扣大了些,火太旺,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皮给烙熟了,而小饼内部由于时间太短,热量没有充分进入,所以会外熟内生。
这时就要适当关小炉门,调小炉火,让热量慢慢进入饼子内部,把内部煨熟。
另外,烤饼时也不能走神,否则没及时翻饼,就会把一面烤糊,另一面还没怎么上色。
因此烙火烧,看似无为,实则有为,也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艺。
小饼的外层可以撒上芝麻,内层里面还可以加上馅,通常用猪肉白菜馅,加了芝麻和馅的火烧,外面是黄灿灿的烤熟的面香加芝麻香,里面是有味道的馅香,趁热吃,香酥可口。
也可以把小饼里面放上白糖或者红糖,就成了糖火烧。
心急的孩子,没等火烧凉下来就张口咬,一口咬下去,热腾腾糖稀流出来,烫得舌头疼,但却很解馋。
有些放多了糖的小饼,还没出炉的时候,糖稀就溢出来,孩子们拿到这样的小饼,通常会先用舌头舔舔外皮。
对于带饭来说,这种火烧有个缺点,不如煎饼耐放。
天冷还好,不会长毛,凉虽凉点,就着一茶缸子热水吃,并不觉得凉;天气热的话,两三天之后就开始长上一层白毛,没法吃了。
因此,天热的时候,会带一半火烧,一半煎饼,前几天吃火烧,后面几天吃煎饼,如此搭配着吃,倒也多个口味。
烙小饼吃火烧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自己仍然是当年那个学生娃……
回过神来,才发现,岁月无痕,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
好多年没吃这种火烧了,家里也早已不见这种模具了,突然很想念那些烙小饼和吃火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