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师的手下,要有'感觉'

触诊是治疗师治疗患者时非常重要的评价工具,治疗师透过触诊可以摸出筋膜的张力、厚度、肌肉的紧度、延展度、关节的位置、活动轨迹等等,可以很细微的摸出细如笔心的条索,判断病情、病因,达到最有效率的治疗。
基本的触诊还可以摸到大部分的肌腱、韧带、骨突、水肿、粘连,帮助精准定位、研判伤害的位置和程度。
但是要做好临床治疗,这样还远远不够。可以摸到横突、肌筋膜张力异常、韧带拉伤后的粘连、血肿下的肌腱撕裂,为什么还是治疗不了患者,掌握不住患者的进度?
有摸到患者组织的改变吗?如果只摸出“硬”,或组织异常,的确足以判断问题点,下手治疗八九不离十。
但如果摸不出组织的“变化”,那就搞不清楚几个问题:病人好了没?病人好了多少?应该使多大力?应该治疗多久?
以上几项,只要有任何一个是问号,就不知道病人为什么没好,也不知道病人为什么好,一切变成侥幸与运气。
但是只摸到组织的变化,就够了吗?一般能做到这样就够了,但如果要再更上一层楼的话,还要摸的更深。那就是要能摸到病人被治疗时某种技术的“感受”。
要能摸出病人被你治疗的时候会不会痛,大约有多痛。病人被治疗的时候会不会酸,是喜欢的酸还是厌恶的酸,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的。透过你的手所施予的触感、手感,到底是什么感受,一定要摸得出来,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感受,修正自己的技术。如果只是触摸组织、骨突、张力这类冷冰冰的物质表现,然后操弄徒手技术,而没有关心患者的感觉,就会缺乏触摸之手的温度,变成如同机器般的检查流程,只是检查工具叫“手”。
最后,最难最难的一关,是要了解你自己。平常,我们说话的时候,有注意到自己在说些什么吗?用字遣词会影响别人的感受,也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观感。比方说:请坐和坐下,都是请对方完成同样的动作,但是听的人感受到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又或者,平常我们说话的时候,有注意到自己在想些什么吗?同样的文字内容,比方说简单的谢谢二字,用感恩的心情说出,和用不耐烦的心情说出,听起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再回到徒手技术上,触诊的时候,治疗的时候,那个当下,你有注意你在想什么吗?是专注在机体组织上?还是在想着周日安排去哪里?是想赶快做完工作,还是想着希望他赶快痊愈?希望他赶快痊愈是因为发自同理心的期盼他少痛一些,还是这是个面子问题?用不同的心情去触摸,自然患者感受到不同的手感,但问题是,自己能否察觉当下是什么心情和动机呢?
触诊这件事,不只是检查的时候在触诊,其实,在施行治疗技术的时候,也是一直在触诊。这放在最后面的部分,最最难的地方,就是要触诊出“你到底做了什么?”
有没有太快?有没有太猛?有没有停顿?指尖有无出力?力度有没有太僵?太轻了吗?没到位吗?位置对吗?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我到底做了什么?如果你没有办法摸出你做了什么?你就无法知道你做的好不好。就好比做一盘炒饭,把饭炒熟让别人吃饱是基本的,让别人觉得粒粒分明的好吃才是质量。
徒手技术,做得对而有效是基本的,做的好才是质量。就好比生活中,有人觉得他说话没有凶,但是大家都觉得他凶。徒手技术中,有人觉得他没有大力,但是被治疗的都觉得大力。如果别人不告诉我们错了,以及错在哪里,我们就不会知道我们有错。
偏偏能告诉你真话的人很少。所以我们需要有自省的能力。徒手技术的自省能力就来自于触诊。触诊不只是摸病人,同时也是摸自己。
摸什么?怎么摸?说到底,其实是种态度。
来源:康复小南宁,本文作者:张光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