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盖碗泡出好茶?器型、角度、姿势,老茶客经验分享,不藏私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年的秋,来得平淡。

虽然蛙还在鼓噪,蝉还在鸣蝉,正午的阳光还是十分耀眼。

但是早晚的清凉,和迎面吹来带着凉意的微风,天在,云在,风在,花在,一切都是恰好的模样。

即使对于夏天还有些意犹未尽,也不得不接受秋天的降临。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秋天里,最不缺的就是思妇了。

引颈长望,想要穿过一重又一重层叠的山,思念的人却依然未归。

而写这首诗的李煜,也是一个情种。

如果说柳永是青楼情歌的集大成者,那么李煜就是原创流行歌曲的前辈级人物。

比如这首《长相思·一重山》,颇有当年花间派鼻祖温庭筠的遗风。

可一个温柔多情的人,本就不适合坐江山。

风流多情种,只适合流连于花丛中,与诗书为伍,红颜为伴,他却又偏偏错生帝王家。

命运就是这般捉弄人,但又能如何呢?

《2》

这个季节,最适合在午后品读唐诗宋词。

一杯清茶,一碟点心,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时候,茶友来提问了。

“用盖碗往外倒茶的时候,沿着外壁回流,被烫到手了,请问是碗的问题吗?”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少见。

许多茶友都曾经反应过类似的情况,无非是出水不畅,断断续续,或是沿着外壁回流。

和我们图片、视频当中,成瀑布状出水的模样完全不同。

不仅洒得茶桌上到处都是,而且还把自己的手指烫红烫伤,心理阴影着实不小。

事实上,这的确和盖碗的器型有一定关系。

市面上的盖碗,琳琅满目,款式各异,让新茶友挑花了眼。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材质、花纹、容量、高矮胖瘦等,但有一点常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碗沿。

碗沿,顾名思义就是碗的边缘。

盖碗的碗沿,有宽和窄之分,甚至于有些盖碗,根本没有碗沿的存在。

想起之前,有位茶友分享自己买到的一款日式盖碗。

乍一看,若没有上面的盖子,还以为那只是一个吃饭用的餐碗而已。

可想而知,在出汤的时候,少了碗沿的帮助,会困难重重。

好用且不烫手的盖碗,应该是碗沿略宽,而不是直直的、短短的。

宽阔的碗沿,就像是一座平坦开阔的桥梁,碗盖和碗沿前段倾斜形成的排水口,让茶汤能够顺利地从碗中流出。

另外,这种宽沿的设计,还能帮助盖碗散热。

在注水冲泡的时候,热气可以通过碗沿顺利散发出去,端起盖碗出汤时便不会觉得太烫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盖碗为了美观,将碗沿设计成葵口型、梅花型等。

看起来确实很精致,可到了出汤的时候,汤水容易分流,烫伤手指,实在太“鸡肋”。

当然,早已对泡茶身经百战、轻车熟路的老茶客,面对各种器型的茶具,皆能手到擒来。

而新茶友,因为经验不足,选择一个好用的盖碗能更快上手。

《3》

除了器型的问题以外,使用方法也很重要。

茶汤沿着盖碗的外壁回流,还有可能是因为翻转角度不对。

部分新茶友,因为担心盖碗烫手,结果每次泡茶时都绷紧了神经。

视盖碗为“烫手山芋”,却不曾知道,只要正确使用,其实一点都不存在烫手的危险。

但因为错误的认识,用盖碗出汤时总是小心翼翼,放不开。

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情况:手腕翻转角度不够。

之前有位茶友发来了一段视频,是自己泡茶的过程。

只见他颤颤巍巍地提起盖碗,再把它移动到公道杯上端,略微倾斜盖碗后,茶汤便稀稀落落地流了出来。

几乎有一大半的茶汤,是顺着盖碗的碗壁流出来的。

而直到最后,茶友才舍得翻转自己的手腕,把茶汤沥干。

整个过程,估摸着有30秒。

先不论出汤的姿势是对是错,光凭这一段漫长的时间,茶叶与水接触浸泡,苦涩物质过量释放。

一杯又浓又苦的茶汤,诞生了。

并且,这样使用盖碗的方式,十分容易烫手。

滚烫的沸水,顺着外壁流出来,一不小心滴到手上,便成为了红酥手。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盖碗平稳地端起后,迅速翻转130度,对准公道杯,快速且彻底地倒出茶汤。

这里的130度,指的是盖碗与水平桌面形成的夹角。

只有这样的角度,才能让茶汤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也才能让盖碗中残余的水分,全部倒干净。

而那些说茶汤会回流的,通常只把手腕翻转到了80度,或只有50度。

这也不稀奇,因为对于很多新人而言,把盖碗端起来,让水顺利倒出来,便已经是出水了。

想要真正做到行云流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

不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好茶能够呈现出原汁原味,不辜负自己的一番心血。

愿意尽力翻转手腕的人,愿意花心思练习泡茶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

《4》

最后,还想到了一个原因——合盖角度。

想要快速出水,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拖后腿,合盖也不例外。

一般情况下,注水完成以后,需要快速合上盖子,倒出茶汤。

如此一来,才能将出汤时间尽力控制在7-8秒左右,完成快出水。

而合盖的角度,是大是小,则需要根据茶叶叶片的大小,以及整碎程度适时调整。

以免倒出茶汤时,因为开口太大,导致茶叶随着水流,流入公道杯里。

不仅影响美观,还破坏口感。

并且,热气随着大口飘出,也有烫伤手心的可能。

但是,合盖的角度也不能太小。

如果太小,就会出现茶汤无法顺利流出,甚至被茶叶堵住了口,从而变得断断续续,不流畅。

缺少了重力的作用,汤水便会沿着盖碗的碗壁回流。

同样的,容易被烫伤。

简而言之,合盖的角度具体多少,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且以经验做出最快的判断。

合盖角度的调整,需要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不断熟练,得出最为适宜的开口角度。

顺利合盖以后,用食指按住盖钮,大拇指和中指握住碗沿。

呈现出一个“三足鼎立”的状态,形成稳定的三角形,便于抓牢盖碗,顺利出汤。

练习到娴熟以后,自然能做到又快又好的出汤。

《5》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做什么都是一样的,只要自己努力,结局就不会太糟糕。

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并非完全没有捷径可走。

这里所说的捷径,不是小聪明,而是善于总结经验。

在他人的失败,他人的成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别人泡茶不会烫手,而自己却总被烫成红酥手,难道是因为别人练就了铁砂掌?

肯定不是。

掌握了正确的技巧,便不用担心碗中滚烫的沸水。

宽阔的碗沿,早已帮你把热气散了出去,握住边缘快速出汤,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说到底,凡事都需要投入精力。

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泡好茶,只不过是学习能力的差别罢了。

不过,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