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林海微澜:风华绝代-瞻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
感谢架兄.
关于上博馆藏的明黄到代实物,在下在与实地观摩过的同好交流的时候,听到的论点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越极海微".
第二种,"大件为越,小件为海".概括地理解,大致上也是"越多海少"式的"越极海微".
在下之所以反复地针对同一件实物不同时间多个角度地仔细观摩,就是以为还是小心再小心为好,毕竟这是博物馆展示的殿堂级别的到代制作,只能看,不能刮磨."推敲"得仔细一些,尽可能把出错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上博公开展示的到代明黄实物不过半百上下之数,能够让观摩者就近观察的都在大厅.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多数实物的表面棕眼都显得比较粗大,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好比饱经风霜的老人,岁月留痕.
局限于展厅的光线与背景以及观看距离上的公平限制,在下无法对全部的明黄到代实物都一一仔细辩识,而且在下也不认为有这样做的必要与可能.
关于"材质",谨概括如下:
1/ 产于印度的牛毛纹檀香小叶紫檀,在历史上就是被认可的真正的"紫檀".
2/ 老黄不分海越,都是黄花梨,前人不曾"厚海薄越".从前的海南越南都是黄.
家具的赏识,在于"型材艺",新说补充了"韵".
通常的说法是:明式家具是造型的艺术,清式家具是工艺的结晶.
清的工艺,自然是有目共睹的.
觉得很有意思的是,竟然在上博见识到明式的黄花梨家具,也有非常出类拔萃的"艺".
论"艺",上博的这一排坐具,大概是非常直观的注解.
坐具当中,相对而言谈论最多,受面最广,人气最足,称许最盛的,现在大概是这一款号称"经典"的
黄花梨木透雕靠背圈椅 明代
庄氏捐赠(王世襄原物)
常用的称呼,是麒麟纹圈椅.
然而论及工艺的造诣,上博的介绍则是认为,坐具当中水准最高者,是这一件:
黄花梨木雕花靠背椅 明代
(陈梦家遗物)
请仔细看看这样的雕刻工艺:
再近一点......
关于这件靠背椅,陈梦家先生上手的时候也曾经有点疑惑.因为靠背椅的上下盘风格迥异,有人说这是两件不同的坐具各取上下拼接而成,北京行话贬称"插(茬)帮车","亲家来了".陈先生延请王世襄先生过目,襄老的开头炮也说:这是后来拼接的,上下不是同一件.
陈先生目瞪口呆,结果,自然是让"顽童"秉性的襄老促狭了一回:"这个是真的"
因为独一无二,所以上博认为:这件"黄花梨木雕花靠背椅 明代"是这些坐具当中价值最高的."型材艺"的"艺",这是一个完美的诠释.
(鱼目:)也来凑个热闹,喜欢的壼门。
(eddie林海微澜)见到这个"壼门",觉得颇有点说法:
1/ 有说念"壶"(音"胡"
2/ 有人说正确的说法应该读"kun"的第一声,同"昆",所以有的书上写"坤门"
3/ 当年读书的时候,新来的语文老师亮起杀威棒:这三个字你们读一读......
一班毛头小子一根筋地喊:锡茶壶.
老师的高明遂显山露水:这该念"yang(三声同"养"--tu(二声同"图"--kun(三声
同"捆")".什么"西查胡",连"养图捆"都不会读.
大伙仔细一瞧,才发现写的是:鍚荼壼
俺到现在也没去查字典,因为吃了杀威棒,一门心思数理化.
冷水泡茶慢慢浓,觉得与收藏的感悟很接近.品茶,品物,品酒,品韵,急不来的,慢慢回味方知无穷.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好与在下一样,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新人初哥,没什么家学渊源的底蕴传统,一杯冷水.
如今所说的"型材艺韵"的"韵",窃以为与"茶不醉人人自醉"颇有几分类似.
有别于传统的"型材艺"的直观具体,"韵"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感悟与抽象.
在下对"韵"是这样理解的:
完全相同的一段旋律,不同的演绎,有不同的"韵".
比如说,蔡琴二十多年来唱了几万遍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与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就有不一样的"韵".
有人喜欢前者,有人喜欢后者,强说高下,以具体有形的标准去评判抽象无形的感悟,窃以为并不合适.
就好比鲍鱼与咸菜,前者肯定比后者昂贵,但论到个人感受的好吃与否,总有人说:贵的不一定好吃.
"韵",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