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李展飞——《我们终将由林黛玉变成薛宝钗》

总是在不经意间,遇到那么一两句话,触动自己的心弦。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我们偏爱黛玉,是怀念那个棱角未损、还活在天真世界里年少的自己;

       我们不爱宝钗,是因为不爱在她身上看到对世事妥协、面目模糊的自己。”

看到这段话,是我在洞见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看完便觉得有很多东西,击中了自己内心深处,于是提笔写一点东西。

看着这几句话,我觉得很多人走的都是一条从林黛玉向薛宝钗转变的路。这条路的名字大概就叫:成长。

罗振宇曾在《奇葩说》中说过: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如果这句话还不明显,那就听一下林语堂说过的另一句:“欲知一个中国人的脾气,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年少时,对看不惯的人和事,直截了当出言讽刺;对世间的一切污浊肮脏,理直气壮直斥其非。

成年后,被生活搓揉一番,学会了端庄克己,说话留了心眼,做事滴水不漏。

N年前的我,或许会对这番话表示不屑,并挤出俩字:悲哀。

然而此时此刻,我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

所谓成长,说白了其实就是一场残酷的自我对抗。尽己所能,试着在每个挑战和困难面前站稳挺住,从中获得经验和智慧,也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无论外部世界是繁荣还是萧条,自身际遇是高潮还是低谷,怀有自信的同时,留一份谦逊,宠辱不惊,宁静致远,接受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即为成长。

写着,就想起了那一句“我们正在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曾经以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变,会一直保持那个“自我”。然而,当我无聊的时候翻看十几年前我自己写过的东西,才发现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幼稚。

即使那个时候,我已经为人师。

有时想想,“年轻”这个词,真好,年轻是资本,年轻也可以是借口,因为年轻,一切都有可能,因为年轻,所以允许犯错。

曾几何时,我是有名的“李大炮”,敢于炮轰一切,面对不公敢于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而现在却把“三不猴”摆在了自己的桌前。

成长大概就是即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也能平静如水,因为和颜悦色才是最坚强的外衣。于是便不再冲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或许,愤怒是对抗他人的一种手段,但惩罚的却是自己。尤其是面对一些原本就愚蠢的人,我们的愤怒更是毫无价值。

又想起佛法里的“执着”,越长大越觉得我们都是平凡人,总有尽力而为却也做不到的事情,与其和生活较劲,不如潇洒转身。如果人生太难,不如放过自己。不固执,学会妥协也是一种成长。当然,妥协不是自暴自弃,而是看到局限后的重新选择与出发。

成熟的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不贬低、不强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跑出自己的精彩,就是成功的。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进退有据,这大概是我三年来最大的收获。

我曾经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当领导,因为我对人太温柔,太愿意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考虑。直到我看到了那句话,“成长就是对全世界都温柔”。成熟的人能够体谅他人的难处,理解别人的不易,给别人阳光也明媚了自己。

当我离开的时候,同事们一拨一拨给我送行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差。这让我感觉到,当我们摆脱冷漠,就会发现别人会回报你的善意,你的快乐也会在别人身上体现出来。

周国平说: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我越来越发现,其实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人的个性并不稳定,而真实的自我发现更需要时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拿无知当个性,把他乡作故乡。大概,我们穷其一生,都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吧。

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成长,就是将哭调成静音的过程

深以为然。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成长是将哭调成了静音模式,你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坚定平静,波澜不惊。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把每一点不如意渲染得惊天动地。长大后却学会,越痛越不动声色,越苦越保持沉默。

在那些失声痛哭的深夜里,有一颗种子被你的泪水浸湿,然后在你的心里发了芽,扎了根,慢慢长成了一颗大树。

十年前你是谁,一年前你是谁,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以及明天你将成为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