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当老师与学生互相看不起……》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教古代文学的老师,名字我本来已经忘记了,后来因为写回忆录,在同学的提醒下,才记起。
我虽然记不住这位老师的名字,却会永远记住她的课堂。因为我觉得她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正眼看过我们一次。我一直感觉她上课是紧盯着天花板上课的。
用我给她总结的几句话大抵就是,不管下面坐了多少人,也不管下面坐的是不是人,反正我讲我的。
至少在我看来,我感到了深深的被鄙视。我考大学时,因为志愿滑档,最终被调剂到这所大学,班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被调剂的。大家熟了以后一讨论,发现除了几个当时油田的子弟外,彼此的分数还比较高(我记得我比班里那个油田的同学高了将近八十分),这里面甚至还有几个当时班里的学霸,被调剂到这里,未免就多了几分落寞。
于是我就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所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互相看不起。
老师们看不起我们考到这样一所学校里,其实我们也看不起他们在这样一所学校任教。在我们眼里,能在这样的学校任教的老师,想必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后来的四年,也确实让我见识了一些奇葩老师,经历了一些奇葩的事情,直到我毕业几年后,那所学校的两任校长先后被抓,我不免又摇摇头,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这是我求学时候的经历,而之所以勾起了我这段回忆,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跟我说的话,原话就是“在我们学校,学生和老师互相看不起”。这句话让我心中怦然一动,我不知道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让学生也有了这样的评价。
巧的是,昨天晚上与几位老同事们聚会,大家谈起差生这个话题,认为我转化差生这块有自己独到的办法,不妨写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做一个总结。
我曾经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里,写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负效应”,所谓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而负效应,正好相反,当我们的老师用歧视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学生时,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更为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对老师也是“瞧不起”的,那么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样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如何去面对一些差生呢?
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好老师,真的很难吗?
我觉得一点不难,无非就是一个“用心”的事。
对于差生的转化,这个事就是一个需要用心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差生并非天生是差生,必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甚至可以这样说,很多差生,原本还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只不过因为遭遇了这样的那样的事情才变成了差生。
所以我觉得,面对差生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歧视。
不歧视,就三个字,却有太多的老师做不到。我并非说我有多高尚,只能感谢当年自己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经历,也经历过差生的阶段,受过被歧视的待遇,所以这让我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我不歧视差生,相反,我觉得差生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很有可能“捡漏”的,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就多次从倒数的学生中“捡漏”,捡到了211、985的学生。
那些看起来差的学生,如果用心去鉴别,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的思维能力并不差,智商不差,情商也很高,然而多少都有一个“变坏”的诱因。
可以说,如果能找准这个“诱因”,就很有可能改变他们。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的,有交友不慎的,有与任课老师闹了矛盾的,有因为早恋的,有因为沉迷网络的……
这些病因找到了,是否就一定能“药到病除”,这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恶果形成,就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积重难返,这又要回到“用心”两个字上。
我经常让学生回忆自己当年的“光荣与梦想”,想想自己人生中曾经的高光时刻,试图唤醒他们内心的骄傲。
换句话说,我一直在做的,是唤醒学生内心的那台沾满灰尘的发动机,试图让其重新启动,发出轰鸣。
因为外力,终究只是外因,真正的改变还是要靠内心的欲望,只有唤醒其内心的发动机,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这一切要做起来,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的。是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反复灌输,甚至于“洗脑”才能够实现的。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假话说三遍,都能成为真话,我们说的是真话,为什么不能说上三遍,三十遍,三百遍?”我觉得这话太有道理,所以这些年来,我坚持做的事情就是——把真话说上无数遍。
思想工作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胜利法宝。在教育领域,这更是不可或缺的法宝。思想工作上不去,就要出问题,而如果思想不滑坡,方法还是要比困难多的。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需要有情怀的老师才能做的事情。
一所学校的老师,如果从骨子里瞧不起差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加剧师生矛盾,形成这种师生互相瞧不起的局面,差生往往也会继续破罐子破摔,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作为教师,只有持心公正,既教书又育人,抱着一颗“树人”的心,不歧视差生,用心去做事,用心去唤醒,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才有可能收获学生真正的转变。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