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投资人投不出伟大公司

中国投资人群体的进化速度和程度,对中国创业生态的健康程度,至关重要。不成熟的投资人群体,要么像过去二十年一样把创新企业和企业家逼到境外机构那里,要么在境内投出一堆奇葩,各种短期泡沫昙花一现。

最近听闻国内投资人开始疯狂追逐硬核科技,生物医药方面的赛道,开始更大程度上鄙夷商业模式创新的初创企业。
国内投资者很多一直都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有一种轻蔑态度,在项目融资的时候,还会以此为压价的理由,说你这是商业模式创新,没什么壁垒。
如果你多花些时间把过去一百年到今天西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研究一遍,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伟大公司的开端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几乎无一例外。
往往是在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取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后,技术创新会开始发挥更大的构建护城河的作用。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纯粹的技术创新可以取得大规模商业成功的。
多点触控是技术创新,iPhone的集成系统 app store是巨大的商业模式创新,能装1000首歌的放进口袋里大小的硬盘是技术创新,ipod iTunes是商业模式创新,DVD是技术创新,DVD 订阅服务是商业模式创新,LBS是技术创新,Uber是商业模式创新。
只专注硬核技术创新而不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大多最后要么死掉要么平庸。
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由商业假设组成的理论,而环境可能要求这些假设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而一个企业从零到一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家去设计和实现这些假设的过程。
所以很多投资人投不出伟大公司最核心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多数投资人是用追求确定性的思维去投创新型公司。
更多看技术,看经验,看过去,看履历。
很少看系统,看创新,看未来,看企业家精神。
当我们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非此即彼时,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在他的书里却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闪电式扩张成就伟大的企业里第一重要的因素,以下截图部分,请享用:
第二个重要原因,只看当下。
大多数投资者计算市场规模只看存量市场规模数据,这是比较愚蠢的。
我在YC的时候YC的合伙人教我们写市场规模时不是问图书市场有多大,而是问小木屋的目标客群规模以及通过产品服务的易用性创新和成本策略优化能吸引多少用户成为付费用户。
也有很多投资者只看公司当下业务,不看其可扩展性。而这也恰恰是商业模式设计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能力。
此外,能够跳出眼下业务和一时一刻的setback去从一个创业公司的从零到一必经的历史阶段去做判断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投资人,包括创业公司员工。
这张图是陆奇博士这几天在北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的描述,其实也完全符合一个创业公司的发展脉络。
下面这张图可能更表达的更确切:
创业公司早期发展和后面是否能一次次找到第二条第三条乃至更多增长曲线,pivot都会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很多投资者,很多早期员工,就是在这个阶段放弃或者离开创业公司的。
而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企业里。我们去看历史,毛泽东之所以在抗日初期就写出《论持久战》,很大程度原因就是他对中日战争这件事做了必经历史阶段的透彻思考和分析,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后面的解放战争也是一样。
只有对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有这样历史阶段的预判,你才不会被眼下一时一刻的看似绝境困住双眼。
“战争,以一方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创业亦如此。
当年楚汉战争,刘邦帅70万盟军从关中攻下彭城,结果被项羽从山东杀回来的2万骑兵打得溃不成军,只剩夏侯婴赶着马车带着刘邦一路逃窜,连自己的孩子都要踹下马车。
刘邦回到沛县更是丧失了意志闭门不出,那一时刻即便有千军万马,意志失去也是失败了。
好在他后来重燃斗志,不然哪有后来的大汉天下,我们的词典里也不会出现“好汉”,“汉子”这些称谓。
---正文到此为止的分割线---
梦想家读书会

分享我在创业过程中的阅读、实战心得,一年带你至少看完50本科技、商业、历史、哲学和人文领域的大作。部分书单举例如《毛选》《乔布斯传》《洛克菲勒自传》《西方哲学史》《名人传》《复盘网飞》《香奈儿》《史记》...

已经有56位实干梦想家在里面了!

领读人

大树Steve(据说百度百科能搜到

姚树奇),小木屋woody.club创始人CEO,自学编程先后创办两家互联网公司,2018福布斯中国U30,陆奇投资亲选YC W19。喜欢产品、技术、品牌、商业模式设计和摇滚乐,崇敬所有实干型的梦想家。

加入【梦想家读书会】的传送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