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汤的妙用
我们先看桂枝甘草汤证的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此条辨上来便讲了其“心下悸”的原因,来自发汗过多、太过,其主要证候为:发汗太过后,两手交叉按于“心下”,因病人自觉“心下”空虚而悸动不宁,里虚欲为外护也,下意识的想要通过按的方式让“心下”的悸动停下来,故喜以手按心下。
那么,发汗太过怎么就会引起“心下悸”呢?首先要看汗是从哪里来的。
汗者水也,汗属卫气,气乃水之所化。卫分属太阳经,足太阳膀胱之阳化水为气,直出者上口鼻,横出者透内膜达肌肉,而发于皮毛则为汗,汗者卫气复化之水也。
然水火气血是相互对应的,水与气病自然会累及到火与血病,血属营分,营生于心火,出包络,属于肝,循内网油膜,得小肠之气导之下行,此下行之血也,其上行外达之血,亦随手太阳小肠之气布达于外,透腔子,穿瘦肉,达腠理,至肌肉,为卫之守,是名营血,也属太阳。
然气生于肾水,血生于心火,也就是说,发汗太过,既可以伤了卫气,也可以伤了营血,为伤在太阳,也能更进一步既伤肾水,又伤心火,伤在少阴,太阳本与少阴为表里也。所以,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气者,以气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之火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脏,液亡者,火必从之也。
救肾气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之法也。
那为什么会表现为心下悸呢?“心下”为水升火降的场所,“心下”被水火有形物质所阻为“心下痛”,有大、小陷胸汤证,“心下”被水火无形之气所阻又或者兼脾胃功能失调的为“心下痞”,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等等,由此看出,不论“心下痛”还是“心下痞”均为“心下”本身先出了问题,而“心下悸”却不然,“心下悸”为发汗太过后,要么伤了血之源心火,要么伤了气之源肾水,心火受伤则影响其在“心下”的正常运行,肾水受伤则也影响其在“心下”的运行。
“心下悸”其实是汗后太过后伤了心火或者伤了肾水后,导致心火或肾水在“心下”不能正常运行的表现,不是“心下”的问题,而是水火源头的问题。
桂枝甘草汤证为汗后太过伤了心火,导致心火在“心下”不能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心下悸”,此 “心下悸”为“心下”之火不足也,火不足水自然就会“闹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悸动跟水有关的原因啊。柯琴曰:“…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这个虚是心火不足造成的,所以其用桂枝入心振奋心火,炙甘草既助心火,又温补津液、健脾促进气血的生成。《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
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只此两味药,就能振奋“心火”,温暖“心下”,“心下”的火力足了,温暖了,水自然不会再“闹腾”,也不会悸动了。此汤方中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可谓简单中见玄机啊。
桂枝甘草汤的服用方法比较特别,为“顿服”,何谓“顿服”?“顿服”,可以理解为“把一帖煎好的整碗药剂,当做一顿,即一口气全部喝完,而不是分开来服用”,可见,此“心下悸”的症状还是比较急迫的。
桂枝甘草汤在临床上大部分被用于自觉心慌、心跳症状的心脏疾病,常用于诊断为心火不足的冠心病。实际上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记得遇到过这样的一些病例:有诉说自己胃跳得非常厉害,整个上半身都在动,就是不算太疼;有诉说自己吃完晚饭后没过多久,感觉胃里一跳一跳的,像是心脏那样一跳一跳的,总是感觉胃跳得比心脏还快,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没有感觉到疼痛,会动就是了;还有诉说自己最近平躺明显能看到胃部在跳动,按压上有些硬而且按压着感觉跳动的感觉更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呀,很担忧等等,这些人均感觉到了“胃”的跳动,按压后能缓解些,这些在临床上也不好诊断是什么病,如果不伴有其他症状的话,就是桂枝甘草汤证。所以,还是那句话,不管什么疾病,只要有自觉“心下”跳动明显的,用手按压会舒服些的证候,均可以考虑用桂枝甘草汤。
临床上用桂枝甘草汤治疗的疾病很多,包括失眠、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原发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等,还被用于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眼底病,以及青光眼初期的治疗等等。
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高血压的病人有时候会感觉到血管的搏动,是不是也属“心下悸”呢?
本文摘自《走近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