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愿我们都能从容地生活》
愿我们都能从容地生活
今天下午,一直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想起了许多年前的种种,不由得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那些逝去的岁月。
我的童年,“贫穷”这俩个字,与我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母亲上过一阵班,主要是在家务农,父亲则干了一辈子财务工作,家境算是尚可。父亲一辈子清廉,不管是八十年代管理几百万的还是后来几个亿的账目,从来都是清清楚楚。他自己有句话我一直记得:“搞财务,如果我想贪钱,就要留口子,我能伸进手去,别人就能伸进去,要想别人伸不进去,我就得把自己的口子都封死。”所以好些年,老家的人一直觉得,我们家应该非常有钱,其实并不然,我们一直只是花着父亲的工资而已。
工作后,经常教育学生,尤其是男生,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换句话说,一个男人,身上有三重责任,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赡养父母,天经地义。成家立业,养活老婆孩子,理所当然。一个男人,作为顶梁柱的男人,或许最基本的责任就是,给家庭成员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感:衣食无忧。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给了我这种安全感,没有让我有衣食之忧。然而在我的印象中,依然有几件事让我刻骨铭心,至今仍不时想起。
小时候的我,算是一个书迷,手里有一点钱,都让我买了书,曾经因为在书店里看书,被偷走了自行车。我至今记得,90年左右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套书,名字叫《365夜故事》,彩图版的。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得那本书是5.3元,今天特意去孔夫子旧书网找了找,才发现,原来我记错了,定价是5元。下午查到那一套旧书的图片时,我有些百感交集。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我,会朝思暮想这么一本书。我曾经多次趴在新华书店的柜台前,隔着玻璃一遍又一遍的看那本书,但是始终没有勇气向父母开口要那5块钱。我记得当时母亲上班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也就100出头,后来我问父亲,那时大概多少工资,父亲说大概有个二三百的样子。5块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算是巨资吧。那时一本十几块钱的《新华词典》,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发誓,以后挣钱了,我要买好多好多书,如果我的孩子想看书,我肯定不会让他在喜欢的书跟前眼巴巴地看着,多少钱我也要给他买回来。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工作后我开始拼命买书,给自己买,也给儿子买。
初中的时候,因为要听英语磁带,老师布置买小录音机,回家跟父母商议,先是买了一块30块钱的,后来父亲嫌质量不好,又换成了一块58块钱的。买回来我很是宝贝了一回。后来到了高中,我才发现,原来有一种更高级的超薄卡片机,索尼的。问了一下,好像得一千左右吧。那时我每月的生活费是150,对于这个东西,几乎是想都不敢想了。然而多年来,我却一直想着这个东西,因为那个时代,对我们来说,能用来消遣的也只有听音乐了。有那么一块随身听,简直就是神器。今天我也特意去淘宝看了看,有没有当年那种型号了,发现竟然有,不过已经是作为收藏品卖了。骨子里仍想买一台,纪念那个“贫穷”的岁月。
想来便觉得有些理解为什么有的年轻人要卖肾去买苹果手机,大概他们对苹果手机的向往,也跟我当年隔着玻璃看那本书的感觉一样吧。
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对于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越来越没有兴趣,反倒是有些实用主义,只要实用就好。正如手机,我换手机的频率算是高的,每年一块吧,但是全部是国产,小米、华为、一加、360,我都用过,唯独对苹果不怎么感冒,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觉得,国产就挺好。
写着写着,又想起了给学生讲的一个事。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下大雨,媳妇领着儿子在肯德基避雨,顺便给孩子买了份套餐吃。一位父亲也领着孩子,过来问媳妇,你这份饭要多少钱,媳妇告诉他,48块。后来媳妇告诉我,他问完了,到最后也没给孩子买一份,可能是舍不得。我听着这个事,便觉得难受。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努力的意义,或许就是为了以后碰到类似的这种场面,能够坦然地给孩子买上一份饭,而不必心疼,仅此而已。
我向来反对什么“儿子要穷养”的理论,在我看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基本的两种安全感,一是衣食无忧,不必怕吃了上顿担忧下顿,随时担心流落街头;二是家庭和睦,不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闹离婚中,感觉家庭随时可能解散。这是父母最基本的责任。也应该是每位父母努力的方向。
这又让我感到了身上责任的沉重,因为我的学生,早晚要为人父母,我真心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能够有能力抚养好自己的儿女,也能成为一个有能力回报父母的孩子。如此,我觉得,我这个老师便做的很有意义了,因为我成全了三代人。我实在不希望看到,他们以后艰难地生活着,因为年少无知而付出一生的代价。所以,不管是在今天还是长远看来,我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无疑是对的。如此,就让我继续努力下去吧。
愿我们都能够从容地生活,不为生活所累,愿岁月静好,善待每一个人。
五月六日晚 写于青岛国开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