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老城故事 92】那年勤工俭学
老城故事
晋城二中
勤工俭学忆往事
1962年9月至1965年7月,我就读于晋城二中。当时的校址在今天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红星街家属院和晋师技校。
入学伊始,校领导为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光荣传统。原来,学校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经费紧张,地方政府建起教室和部分宿舍后,无力完善其它设施了,于是当年招生后,便投入了边上课边建校园的勤工俭学生活。
学校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全部为砖木结构,一式平房。我所在的那一届初23—27班,为学校的第五届学生,那时,虽然基础设施比初建校时大有改观,但仍不完善:围墙仍有几个缺口,学校主干道和教室、宿舍的道路还未硬化,运动场高低不平,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宿舍为通铺大土炕……
在第一学期,我们参加的第一次义务劳动是:硬化学校主干道约500米。当时晋城没有水泥厂,水泥和沥青建筑还未普及,硬化的材料为三合灰,即石灰、沙子和土搅拌成稍有粘度的浆,铺设成带有弧度的路面,然后用粗木棒制成一个平面用中度力量不停地槌,只到压实槌光为止。
第二项义务劳动为平整运动场,用钢锨、平车等工具里切、外垫,然后用石滚碾压而成。
于此同时,我们还参与了拆除城墙的义务劳动……
1963年春天(第二学期),我们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美化校园的号召,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栽种了白杨、垂柳等一千余棵,在校园东北部一片空地里还种了二百余棵苹果树……
这一年的暑假,因家里发生自然灾害,我留校了。与不同班次的六名学生参加了整整两个月的劳动。主要任务是拓砖、装窑、出窑,两个月我们共烧砖三万余块,除一名烧窑的师傅外,就是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没有工资,只是有混个八成肚的伙食……。
由于我们是未成年人,烧窑师傅在派活时,尽量照顾我们,如装窑出窑,成年人一次背二十块,而让我们背十块。
新学期开学后,用我们烧的砖,利用每周1—2节的劳动课,补起了围墙的缺口,硬化了教室、宿舍之间的通道。
在以后的学期里,我们每周都要参加一至两次整修校园及社会义务劳动,使校园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空气清晰;秩序良好的环境,我童年的一位邻居小朋友后随其父到天津上学,暑假回家到学校找我时,称赞说:“这是一所大学的校园……”
由于当时的二中地处县城的郊外,空间比较大,还有土地,生物老师自费购买了家兔、家鸽让我们喂养,做活标本。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国“以钢为纲”的年代里,因晋城钢铁厂扩建,原晋城师范划归晋钢,晋城二中校园适应师范教学,划归师范,二中便迁到西关口建新校园,办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