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擂主争夺战 21/7/7

硅料作为光伏行业的最上游,保利协鑫、通威股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东方希望等硅料商基本一统江湖,保利协鑫曾一直稳坐硅料产能头把交椅,成功守擂多年。在保利协鑫的身后的原本跟随者通威股份已经拥有了挑战擂主的实力和底气。

受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影响以及光伏系统整体成本的下降,光伏已经成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首选,原本沉寂的光伏产业一下子拥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未来前景。对于硅料市场的争夺也开始变得激烈,在新世界开始前能否占得先机尤为重要。

“拥硅为王”再现江湖,由于供应紧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硅料“涨价潮”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距离去年低点已然翻倍。不仅如此,价格高企和“一硅难求”的现象或将持续整个2021年,硅料供应紧缺的局面将延续到 2022 年上半年。

首创证券分析师王帅认为由于硅料位于光伏产业链的 上游,资金和技术壁垒高、产能扩产周期长,意味着一旦紧缺需要通过 较长时期的等待才会有新产能释放去平衡供求关系。在供需方面, 2021 年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超 170GW,对应硅料需求将达到 57.65 万吨/年。在供给方面,2021 年底全球硅料名义产能 67.4 万吨,由于新增产能还需进行产能爬坡,且大部分均在年底投产,对 2021 年硅料产出贡献有限,因此 2021 年硅料的有效产能约为 58.5 万吨,供应能 力增长有限。预计 2021 年全年硅料价格将维持高位,硅料供应紧缺的局面将延续到 2022 年上半年。

硅料生产简介

硅料是光伏产业链中的上游环节,其生产过程主要是把石英石经过破碎、加工后变成为石英砂;然后石英砂再经过高温、高速沉积后形成硅原料,最后经过提纯工艺处理以达到光伏级别的纯度(光伏硅料纯度为99.9999%)。硅料一般又分为致密料和菜花料,生产多晶硅片时可以用致密料,也可以用菜花料,而单晶硅片制备只能用致密料。

国内主要硅料产商

国内硅料龙头厂商有保利协鑫、通威股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东方希望,东方日升等行业呈现寡头稳态竞争格局。

在保利协鑫的身后的原本跟随者通威股份(下称“通威”)已经拥有了挑战擂主的实力和底气。

擂主挑战者-通威股份

通威股份最初是一家专注于水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企业。公司从16年开始收购永祥股份切入光伏多晶硅领域,其产能全球占比由16年的5%上升到19年的12%,CPIA预计2020占比为13%,仅次于保利协鑫的17%,位于全球第二位。通威股份作为光伏行业的后来入局者,其产能扩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妥妥的一匹黑马。

图片来源:通威股份年报

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商,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协鑫”)旗下公司保利协鑫(03800.HK)一直稳坐硅料产能头把交椅,硅料产能为11.8万吨。根据通威股份的年报,2021年其硅料产能将超过15万吨,超过保利协鑫,成为新的硅料王者。

通威的生产基地多布局在云南,当地水电资源、硅矿丰富,加上通威高效的管理,让其硅料生产成本低于大部分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光伏江湖从来不缺故事。通威是否称王尚未揭晓,协鑫却又祭出颗粒硅法宝应对挑战。

围绕硅料这一战略要地,巨头之间的合纵连横更加精彩。上个月,协鑫携手“宿敌”隆基,以及中环两大硅片龙头,以制衡通威拥硅自重;通威则左手牵新友天合,右手携故人隆基,在大尺寸和传统尺寸路线中左右逢源。

涨价潮下,硅料双王不缺盟友,且“钱景”喜人。

硅料是聚集财富的乌亮黄金,也是充满诅咒的魔法石。硅料上一次凸显其在产业链中的王者地位,是在10多年前。彼时的新能源首富经历了“拥硅为王”的岁月,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硅料同时也成为其命运转变的关键因素。

尚德的长单、赛维的马洪硅料厂,英利的六九硅业皆加速了其从风口坠落。

如今,“硅料双王”朱共山和刘汉元,一个是享有“中国新能源之王”和“世界硅王”之誉的行业先锋,一个是从养鱼的商户一跃成为硅料、电池片双巨头的后起之秀,在变幻莫测的未来发展中又将谱写怎样的格局?

老大易主?

通威能有如今的江湖地位,隆基居功甚伟。

作为单晶产品推广者和布道者,隆基在过去数年对多晶之王协鑫展开围追堵截。2006-2016年的10年间,多晶组件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碾压单晶。2017年,单晶组件出货量首次超过多晶,单多晶的路线之争和市场格局从此逆转。

流年不利的协鑫又遭遇电站补贴拖欠问题,毫无还手之力,进一步退居一隅。最强对手日渐式微,通威在硅料环节的赶超顺利了很多。

就在以协鑫为代表的多晶主场落幕这一年,通威宣布主营业务由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调整为集饲料及产业链、光伏新能源两大板块协作运营。

同样是在2016年这一年,协鑫惺惺相惜的两个对手隆基和通威合作频频。

光伏产业链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系统五大环节。上游原材料为硅料,也被称作多晶硅、多晶硅料等。越往上游,技术门槛越高,扩产周期越长。组件3个月就可以投产,硅料则需要一两年。这也是今年硅料涨价态势一直难以缓解的原因。
多晶硅生产需要常年保持平稳运行的状态,但其下游光伏市场则受政策影响,季节性波动较为明显。因此会产生上下游供需的不匹配。企业往上下游扩产的好处在于不会被卡脖子,但也存在一旦技术被替代便会形成产业负担的风险。

所以,目前上下游企业多以合作形式对冲市场波动,不会贸然进入对方领地。

为使用更便宜的水电,隆基于2016年进入云南。通威则在这一年重点发展上游的多晶硅业务。此时通威多晶硅产能已达1.5万吨,集中在同样是水电资源丰富的乐山市。

云南四川地理位置较近,为两家企业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此后两年隆基和通威迎来了蜜月期,他们敲定了多项合作,包括成立合资公司、签订重大销售合同等。

2019年,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入。通威战略入股隆基宁夏银川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的股权。隆基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通过股权合作以及供应链合作方式,二者向对方的优势产业链渗透。

二者的合作,促使通威在急速赶超晶硅之王协鑫的路上狂奔。时至今日,通威仍是隆基最大的硅料供货商。

然而裂痕也就在这一年出现。相互持股就像和亲,不涉及利益时可以使二者绑定地更加紧密,一旦触及利益,双方开战不可避免。

2019年之前,隆基曾经重点做硅片和组件,客观上保证了行业协作的平衡,主观上也并未积累起电池环节的优势。2019年,隆基在电池片上的战备取得突破,开始了电池片的布局。而这是通威的腹地。

对于隆基此举,刘汉元看似冷静,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一定不会受制于人。短短十余年间,从鱼塘走向光伏,并成为硅料、电池片双巨头,即已昭示刘汉元并非等闲之辈。

隆基涉足电池片一年多后,去年年底,通威剑指隆基腹地,首度介入硅片端。通威通过联手另一巨头天合,在硅料、硅片、电池多个环节达成合作,而通威在各项目中均占据主导地位。

显而易见,通威和隆基争夺的是行业的话语权,更是产业链各环节利润的分配权。

通威和天合的联盟,间接触发行业巨头新的合纵连横。今年2月,就在刘汉元懊悔大意资敌之时,隆基与协鑫这个光伏圈的两大死敌重归旧好。2月2日,隆基与江苏中能、保利协鑫签署9.14万吨、35万吨硅料长单,执行时长分别为3年、5年。

按照彼时单晶高纯硅料成交均价9.06万元/吨测算,合同总金额约73.28亿元,占隆基股份2019年度营业成本的约31.33%,可见合作力度之大。

更有意味的是,隆基签订的硅料长单中,就有让协鑫股价大涨而同行“不看好”的颗粒硅。

至此,“硅料双王”各自构建起新的战略联盟。

战至中章

协鑫和通威势均力敌,各具优势。

对于协鑫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首先是电站负担大大减轻。3月15日,协鑫新能源公布其2020年度盈利预警,称公司2019年出售了31.5%的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权益,并因此交易确认了出售收益约人民币44亿元,从而录得净利润1.1亿元。

此外,协鑫推出颗粒硅,给业界及资本带来不小的想象空间。颗粒硅是硅烷法生产出来的颗粒状多晶硅,与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相比,具有密度小、流动性好、电耗低、单位投资额少等优势。

而通威除了后发优势之外,还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多晶硅生产成本中,能源成本、折旧成本、原料成本是主要部分,能源成本是重中之重。

通威把在利润微薄的饲料领域练就的成本管控法,拿到硅料生产中可谓降维打击。此外,因为工厂设在四川、内蒙等电价低廉区域,通威每吨的硅料生产成本可比同行低数万元。

如今,硅料环节已形成2+3的竞争格局,分别为协鑫、通威两家巨头公司和东方希望、新特、大全三家龙头企业。2019年全年,这五家硅料企业产量占比达到77.8%,较2018年的60.5%进一步提升。

这背后显示的是行业集中度更高,强者恒强。而该领域小企业能否保持市场份额甚至持续发展,决定性因素是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能力。

不同于10多年前受制于人的草莽时代,如今,全球硅料生产头部企业中,多晶硅产量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占比80%以上,已可完全满足光伏行业需求。

我国的硅料生产从工艺设计到设备制造等皆已摆脱外企扼喉,实现国产化。以协鑫和通威为首的硅料企业,各自带着成熟的工艺、精细的管理和较低的成本角逐全球硅料市场。

那么,协鑫还能重归行业霸主之位吗?通威的威胁是什么?协鑫会不会用颗粒硅革了通威的命?通威为什么不大举跟进颗粒硅?

历史上发生过这样一幕。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之下,受保利协鑫硅料冷氢化工艺的影响,通威化工及新能源净利润曾经同比下降93.16%,通威也因此不得不将所持有四川永祥的全部股份割让给母公司以维持公司的盈利结构,并将公司发展重心转移到饲料业务。

现在,通威对技术路线的回应是“公司对硅料生产的技术路线一直高度重视(包括颗粒硅技术),在投建产能时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公司认为改良西门子法是已经经过长期运营,市场成熟和稳定的工艺路线……能够兼顾产品品质和生产成本的保障。”

显然,通威暂时不会大举跟进颗粒硅技术。首先,颗粒硅能否大规模量产,能否颠覆硅料行业,仍需时间检验。

 

另一个原因是硅料环节扩产周期长,从扩产至落地需要1-1.5年,满产则需要2-2.5年。不仅如此,硅料投资额大,约为10亿元/万吨、投资回收期长。通威已投产的项目需要继续推进产能,从而收回投资,摊薄现有路线产品成本。

2020年以来,通威公布了多份扩产计划:2020年2月,通威发布了高纯晶硅扩产计划,即在2021~2023年,将年产能8万吨分别扩张至11.5万~15万吨、15万~22万吨、22万~29万吨。目前内蒙古通威的产能为3万吨,通威在四川乐山、云南保山的基地也都在同时扩产。

而协鑫能否扭转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颗粒硅技术能否获得进一步成熟和突破。

平价上网已刺破行业粗放发展野蛮生长的神话。未来,行业发展更加成熟将促使光伏制造5大环节的利润进一步合理化。巨头做好自己的一环远远不足以对抗市场波动,新的博弈和联盟必将精彩呈现。

联盟的本质是,企业在没有自己的产业链一体化前提下通过强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光伏产业上游技术含量高,容易对其它环节卡脖子,而下游组件直面客户,在渠道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协鑫已在2014年构建一体化产业链,通威涉足硅片,旨在完善自己的一体化产业链。

未来三年,通威和协鑫按照各自目前的方向发展暂时无虞,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看似安全的时间过渡期内,两家公司必须时刻警惕错过战略和技术的转型。

彼得·德鲁克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企业发展越大,掉头越难,领军人也便愈加如履薄冰。

战至中章,未来如何布局发展,对“硅料双王”朱共山和刘汉元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2021七家主要硅料生产企业长单签订情况一览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大全新能源硅料产能达7万吨,2021大全7.5万吨硅料产能产能已被隆基、天合、晶澳、上机数控、中环等锁定;新特2020年底硅料产能达7.2万吨,2021年隆基、晶澳、上机数控共锁定新特11.69万吨硅料产能,远超其实际产能8万吨;东方希望硅料产能2021年预计产能3万吨;亚洲硅业2021年的2.5万吨硅料将全部供应给隆基;2021年协鑫4.51万吨硅料产能已被上机数控、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三家联合锁定,实际产能11万吨。

2021七家主要硅料生产企业长单签订情况详情如下:

硅料在光伏各环节涨幅最大,电站端让出利润值

上游原材料短缺导致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全行业各产业的利润分配变化,我 们认为硅料价格的上涨首先直接利好的是上游的硅料生产企业,其次是具备供应链优势, 手握硅料供应长单的一体化龙头企业,而对下游的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利润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碳中和背景下装机需求旺盛,电站端让出利润值

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的传导最终将落在电站端,2020 年在全行业降本增效的共同 努力下,电站端平价上网已全面实现。2021 年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下游电站需求持续 旺盛,控制电站装机量的主要指标将是电站投资收益率,而组件供应价格则成为了影响 电站企业决策的关节指标。

国内电站企业纷纷下调投资回报率门槛,重点保障装机增长。在“碳中和”、“碳达 峰”目标和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政策指引下,各大央企纷纷制定出了企业碳达峰计划, 国 网、南网先后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国网提出 2030 年经营区域内新能源装机 达到 10 亿千瓦以上(截止 2020 年底为 4.5 亿千瓦),南网提出 2030 年新能源装机达到 2.5 亿千瓦(截止 2020 年底为 0.5 亿千瓦),这意味着国网+南网未来十年年均新增装机 将达到 75GW 以上。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大唐集团、三峡 集团等央企十四五期间光伏保守装机量已经超过 170GW。因此,未来在光伏项目投资决策上,电站企业除了考虑项目投资收益率指标以外 还需考虑并网指标以及业绩指标的压力,光伏电站的投资决策并非单一依靠投资回报率 指标,而是需要考虑经济性和政策性的综合作用。目前多家大型央企均下调了光伏项目 全投资回报率门槛指标,全投资 IRR 从之前的 8%调整至最低 6.5%甚至 6%。

来源:光伏经纬、光伏咨询、未来智库等;光伏全球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