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做“新教师” ——写给涪城区2017届新教师研修班的学员

亲,近期公众号平台改变推送规则,若您与公众号没有互动,便很难在“订阅列表”里看见曾经熟悉的号了。

如果您不想错过"刀说话”每天的推送,请把我设为“星标”吧!当然也可以每篇都点“在看”。谢谢!

永远都做“新教师”

1.研修班的各位美ren,恭喜你们经过三年学习,顺利走到结业典礼。结业,是结束,也是开始。典礼,是程序,也是仪式。人是要靠精神和灵魂生活的,而仪式,能为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提供动力与支撑。仪式,既能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庄重,也能让我们感觉到肩头的责任——我始终觉得:能体味到庄重的人,才会珍惜生命的意义,能感觉到责任的人,才会在意生命的价值;心怀敬畏的人,才不会肆无忌惮,身负重任的人,才不会恣意妄为。

2.这个班,最先的规划是一年。但我们觉得,一年时间太短,太仓促,做不了多少事情,所以延长到三年。我们认为,对新教师来说,如果头三年都没找到职业的“正确打开方式”,都没找到“身为教师”的感觉和意味,以后想再找到,会很难很难。同时,新教师的行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尤其是悲观、失望、懒散等消极因素,就像病菌,生命力强,传染性大;倘没有彪悍的内心,坚定的意志,很容易沦陷其间,难以自拔,最终随波逐流,把入职的地方,变成退休的地方——我们期望,能够通过三年的系统研修,为大家“塑型”、“定魂”。

3.现在看,这三年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很多人都读了四年本科,再加上三年研修,这样的“本硕连读”,仿佛临床医学的“七年学制”——教师和医生多有不同,但本质相通:都是为“人”服务,为“生命”服务,只不过医生治病救人,关注身体健康,教师传道成人,注重心灵成长。人是世间最复杂的生命。无论治病救人,还是传道成人,难度都很大,风险都很高。救人与杀人,成人与毁人,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刹那之际。康德曾经把作教师和当医生,视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这说法,既表明两个职业的困难和危险,也意味着选择和从事这两个职业应有的慎重与警惕,必须时时刻刻如《诗经》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4.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一个人生活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使命如同责任,固然会让人觉得沉重,但也会让人变得稳重。我觉得,一个人最痛苦的,并非困境和挫折,而是终日忙碌却原地踏步,因为他没有内心的使命,缺乏明确的方向。所以我想对茨威格的话作个“习惯性”的仿写:“一个教师生活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职业之初,即在他满怀激情的时候寻找到自己的方向。”无论是我们的教育生涯,还是人生旅程,方向都比方法更重要。就像跑步,若方向错误,方法越好,跑得越快,越会南辕北辙,远离目标。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5.就此而言,尽管三年研修没有“学位”,但应该有比学位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人不仅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点,获得了同侪的真挚情谊,还通过充满良好互动、坦诚交流的研修团队,为自己构建起了入职之初的“精神憩园”和“心灵家园”。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的工作和学习,很多人既对过去的选择作了一种梳理,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一种确证。虽然我知道,三年前或更早,当你们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教育时,有过犹豫和纠结,有过迷惘和彷徨,但我依然期望,在未作重新选择前,在没有改变方向前,你们能在这条“自选”的路上,继续行走。就像我说过的“若要爱,请深爱”。

6.三年从教经历,相信你们已经充分感觉到教育工作的繁难艰辛:备课、上课、听课、开会、迎检、改作业、管学生、搞家访、做教研……想象中的教育,或许很伟大很光鲜,日常的样态,却很琐碎很平淡;故事里的教师,或许很神圣很庄严,现实中的自己,却很庸常很平凡。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故事和生活不一样,故事很精彩,生活很无奈。但,这就是教育的真相,生活的真相。罗曼·罗兰认为,“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堪称英雄;我觉得,“认清了教育的真相后依然热爱教育”的人,才配称“教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代表着这个社会的良心,指引着这个国家的方向。

7.这样的话,或许有点庞大,沉重,但负重前行,往往更能激活内心使命,激发生命潜能,激励精神斗志。我们必须明白,无论在哪个时代或国家,作教师都既有荣耀的时刻,也有尴尬的处境。而且我一直坚信: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就像我在书中说过的,“总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就像13年前,我为“知行社”写下的那句“宣言”:“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每个教师,都是平凡生活的“英雄”,都是教室里的“王者”,走上讲台,只要愿意,就能够为班里的孩子,营造出“局部的春天”——我期望,你们能让孩子们感觉到春天,那样你们就会常常有“春风拂面”之感,如果孩子们一直生活在冬天里,你们也就会时时有“寒风彻骨”之痛。

8.职场里,有新人老人之说。表面看,是指入职年限和资历,实际上,更侧重感觉和状态。正如塞缪尔·厄尔曼说的“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我觉得,所谓的新老,虽可从年龄和资历区分,但更多是说状态和感觉。对教育这样亟需心灵参与和精神创造的事业来说,教师的职业状态和专业感觉,决定了一个教师的新老“属性”。一个糟糕的教师,年纪轻轻就可能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不在状态”的状态,“没有感觉”的感觉;他们,仿佛从未当过“新教师”。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白发苍苍也依旧朝气蓬勃,元气满满,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亢奋;他们,似乎每天都是“新教师”——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刷新自己的“主板”,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因而能够不断展现出更新的自己,不断创造出更新的教育和生活。

9.听过我讲座的老师,或许都会懂得开篇的“梗”。特殊的称呼里,有特别的意味:我所创造的“美ren”一词,既指美好的同仁,也指美好的人。按我的理解,教育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让人通过教育变得美好,更美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造就更多美好的人,更美好的人。而达此目的的重要前提是,教师首先变得美好。所以我那天的讲座叫“向未来寻求更好的自己”。在我看来,不断发现和创造“更好的自己”,就是成长。而一个教师的最好成长姿态,就是始终保有内心的热情,始终把自己当成“新教师”,像于漪老师说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断“自我修炼”,不断“自我更新”。

10.结束之际,也是出发之时。此去前程,长路遥迢。而热血易冷,激情易散,所以我要为你们写下这样的“寄语”:此时此刻,我期望你们既站在今天眺望明天,也站在今天回望昨天,从“结业”回到“开班”,回到最初的“意愿”和“志愿”,始终记得自己选择教职的“初心”,始终保持自己从事教育的“初念”。漫漫旅途,能让我们自始至终保持热情、自信和勇敢的,莫过于让“初心”变成“衷心”,把“初念”变成“执念”——无论如何,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尽管青春易逝,容颜易老,我还是要祝福你们,永远年轻美好,永远阳光明媚,永远热气腾腾!

2020年7月4日

也许有人会问:你发这些有什么用?

能改变什么?我会告诉他:

也许没什么用,也不能改变什么,

我只是觉得,应该让更多人,

看到这些文章,听到这些声音

而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关注即能长伴

刀说话

刀哥小号“家校会”,长按关注——

我知道你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