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溃败者也能得到尊重和荣耀

相互陪伴,彼此成全

《敦刻尔克》:

溃败者也能得到尊重和荣耀

1

在9月3日看《敦刻尔克》,并非刻意,纯属巧合。尽管我隐约知道,这天,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我也不是诺兰的粉。虽然看过他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也知道,在网友和粉丝心里,他已成了“诺神”——早过了狂热的年龄,本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追星的兴趣。

此前的夜里,无端地刷了些战争电影:一部是《拯救大兵瑞恩》,重温,依然激动,是斯皮尔伯格的良心之作,也无愧战争片的标杆称号。看完,又顺便刷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也是重温,依然震撼,不是为惨烈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为道斯对信仰的坚守,对原则的坚持。

另一部,是丹麦、德国合拍的《地雷区》,真心棒——反映的是二战结束后,被俘的德国士兵,被迫到丹麦西海岸排雷;此前战争期间,德军担心盟军由此登陆,在海里和海滩,布下了220万颗地雷,现在要一一排除,以人工的方式。影片虽只取了其中一小队,依然让人感到震撼:不只是那些年轻士兵各种各样的死,和他们面对死亡时的紧张恐惧,也包括,丹麦军士长的暴戾和人性,以及影片中些微的快乐和温情。

和其他二战片不同,《地雷区》以失败者为主角。尽管那些士兵排除的是他们当初布下的雷,有自作自受的意味,但观影过程中,你绝对不会有幸灾乐祸之感,而只有对他们的同情与悲悯,对战争的省思和厌恶。战争是绞肉机,机器无情,一旦触发,它不会区分胜者败者,也不会计较正义与否。战争面前,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就是看《地雷区》时,弹窗广告说到《敦刻尔克》的上映。正好是周末,便全家总动员,购票去影院了。

  2  

灾难深重的二战中,我对两件大事印象最深,一是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是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两者虽相距四年,而且一个进攻,一个退守,但都发生在英吉利海峡,都与法国有关,都是大场景,大事件,在二战史里,都有标志性意义。

这样的事,自然不免被导演们一再关注和涉及。

《拯救大兵瑞恩》的背景,便是诺曼底登陆,近300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成功开辟欧洲大陆“第二战场”,二战态势由此反转:此前的节节败退者,从此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一年之后,轴心国投降,二战结束。

《敦刻尔克》反映的,则是当初的败象。

二战之初,英法联军死守马其诺防线,没想到,德军“闪电”入侵荷兰、比利时,张开固若金汤的防线,将40万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这个狭小的港口城市,东西南三面,是愈逼愈近的敌军火力,北面是几十海里的英吉利海峡——对孤悬岛外的英国人来说,这曾经是天然的屏障,此时却成了横亘归途的天堑。

撤退,便发生在这样的险恶绝境下。

最先,英国政府只期望撤回3-4万人,没想到,从5月26日到6月4日,9天9夜里,居然成功撤回33万多人,是原定计划的10倍——这并非战争意义上的胜利,而更像是一次成功的溃退。

逃跑和求生,因此成为影片的主调。

字幕交待背景后,影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漫天飘落的德军劝降单,几名溃败的英国士兵走在一条小巷里。突然,一声尖利的枪响,一个士兵倒下,又一阵子弹的呼啸,奔跑的士兵只剩下汤米一人。他仓皇奔窜,直到跑进盟军控制的街巷。

穿过沙袋堆积的工事后,他的脚步渐渐放缓。随着镜头切换,敦刻尔克海滩呈现在他眼前。成千上万士兵排队站着,安静、麻木、茫然。

这是一个巨大的炼狱:海峡在前面阻隔,德军在身后逼近,炮弹随时呼啸而来,炸弹随时从天而降,死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只能竭尽全力地逃生,活命。

3

40万人,9天9夜,前有海峡阻隔,后有敌人追逼,想象中,应该是宏大的场面。但整部影片,既没有两军对垒,也没有冲锋陷阵,甚至没有爆头喋血。

这几乎是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除空战时的几架德军飞机,海里游来的一枚鱼雷,飞行员法瑞尔被俘时模糊的德军身影,整部影片,几乎没有出现过敌人。

但,从天而降的炸弹,突如其来的鱼雷,神出鬼没的子弹,偶尔掠过的残肢断臂,都让人感觉到敌人的无所不在,而且是“我在明处、敌在暗处”的境遇,这让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沦陷在莫名的紧张、惶恐、惊惧和压抑之中。

典型的“大题小做”:历史上的撤退,共持续9天9夜,诺兰只截取了一周,通过白天夜晚的转换,让人看到各种死里逃生,各种逃生的死;海峡并不宽,普通民众驾船往返差不多一天,这让人可以随船参与救援,看到更多的恐惧和欣喜;战机从起飞到返回,无论击落还是被击落,都只有一小时油量……

诺兰把海陆空的“散点透视”,一周、一天、一小时的“交岔剪辑”,把不同的时间密度压缩在100分钟里,通过不同视角的互为补充,展现出大撤退的慌乱、紧张。影片甚至没有多少台词,除不断切换的画面外,只有不断重复的音乐,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这样的叙事结构和手法,无疑强化了情节的紧张,那也是逃生的紧张——

陆地一周,通过白天黑夜的切换,展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处境的绝望,和求生的本能。英国士兵汤米和法国士兵吉布森拼命逃跑,躲过了轰炸,躲过了鱼雷,躲过了德军的射击游戏,躲过了海面上燃烧的泄露燃油,终于活着回家;

海面一天,道森父子驾驶“月光石号”前往敦刻尔克,救起被鱼雷袭击船上的幸存者,也救起了迫降海面的飞行员,却让17岁的男孩乔治意外丧生,悲欣交集中,体现出历史大事件中普通人的努力和艰难处境中的人性——道森参与营救的原由,是因为他大儿子曾是一名空军,战争初期便已牺牲。

空中一小时,因为与电影时长最接近,因此最紧张、最激烈——德军的飞机要炸堤坝,要炸参与营救的船,而英国空军的任务就是击毁或击退敌机,为撤退提供保障、争取时间:在两个伙伴被击毁、迫降后,法瑞尔的燃油也即将耗尽,他没有选择返航,而是继续战斗,直到飞机迫降,又点燃飞机才选择投降。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主角。如果非要说主角,就是撤退和求生。战争只是背景,所有的死亡和牺牲,所有的绝望和恐惧,都在撤退中展现——在庞大的战争面前,无论将军、军官、船长、水手,还是士兵,都只是脆弱的个体,草芥微尘一般无足轻重。身陷庞大的灾难和绝境,他们最强烈、最卑微的愿望,就是活着回家。

而这样的选择,是发自本能的,也是源自人性的,更是可以理解、值得尊重的——士兵曾担心,他们可能会得到唾沫的迎接,但影片最后,迎接他们的是民众的欢呼、免费的面包和啤酒。士兵说,除了逃跑我们什么也没做。民众说,回来了就是好样的。

4

这样的电影,或许很难被理解和接受——说到敦刻尔克,我们期待的可能是规模宏大的战争,紧张激烈的鏖战,但我们看到的,只是混乱的场面,卑微的个体。没有光彩照人的英雄,没有激昂壮烈的牺牲,这哪里是战争片该有的样子?“诺兰式”的叙述方式和拍摄风格,肯定会影响到很多人的观影预期和“接受美学”。

但最大的障碍,或许是价值观。

敦刻尔克无疑是一次彻底的溃败,是一次悲壮的撤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能算是胜利。邱吉尔曾说:“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不要把这次救援行动当成一场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胜利的!”但电影最后,邱吉尔在下议院的那番著名的演讲,还是通过报纸展现了出来——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这样的信心和底气,这样的誓言和力量,无疑来自撤回的那33万多士兵。没有他们的支撑,所谓的“作战”将无从谈起——事实上,4年后,这些撤退的士兵,成了诺曼底反攻的绝对主力,也成了扭转欧洲战局的关键力量。

撤退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人在年轻时,或许要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对成长而言,进一步才会海阔天高,但更多时候,我们或许会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

这的确不是胜利,因为撤退就是逃跑,逃跑是可耻的——我们习惯于这样理解。我们更习惯于认为:不胜利,毋宁死,但很多时候,不胜利,犹可活。胜败乃兵家常事,相对生命而言,输赢胜败都是小事。而在敦刻尔克那样极端的情形下,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如影片宣传语“Survival Is Victory”所示。

影片中士兵们的表现,的确说不上勇敢,他们只知道仓皇逃命、努力求生,他们的神情里,更多的是惊慌、恐惧和茫然。但在那极端的环境里,这其实是人性的正常体现和流露:谁都不是钢铁侠,谁都不是机器人,面临无所不在的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怖,谁能如某些电影中那样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5

置身电影院里,置身IMAX所营造和渲染的场景和氛围中,有好些个时刻,我都恍惚觉得,自己就是那些士兵中的一员,在海滩上紧张奔跑,躲避炮弹的袭击,在本能的求生欲望中,费尽千方百计,想要逃出生天。

但,这种本能和欲望,或许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因为某些地方的战争片,都是英雄,都是胜利,领袖永远是伟大正确的,军官永远是临危不惧的,士兵永远是英勇顽强的,烈士永远是慷慨就义的。即便也曾有过十万人的溃败和撤退,但教科书的美饰是“战略转移”。

在某些地方的电影话语里,除了领袖的风采、英雄的壮举,除了钢铁般的队伍、辉煌的胜利外,几乎不会有独立的个体,不会有狼狈的失败,当然也不会有单薄个体的感受,脆弱肉体的疼痛,不会有意志上的惊惧、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们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即便有大革命的失败,那也是为着成就某种“大业”所必要的丧失和牺牲。大业,是大的业障么?

太习惯歌颂胜利,甚至不惜肯定暴力、美化战争。所以很难理解战争的残酷,很难个体的绝望、痛苦,甚至不会明白,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是无助的弱者:战争不仅会夺去人最宝贵的生命,即便侥幸活着,也可能身体残缺,或精神崩溃。

看着被鱼雷袭击的船上的幸存者失魂落魄、垂头丧气的样子,道森船长曾说:他也许永远也恢复不过来了!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对心灵的戕害。但这样的戕害,我们或许很难理解,就像我们很难理解,《拯救大兵瑞恩》里,为什么会以8个人的生命去换1个人的生命,我们也难以理解《护送钱斯》里的庄严和隆重。

难以理解,肯定有文化的隔膜,更多的,或许是价值观的差异,是缺乏对人性的理解,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人性,自然没有恐惧,因为每个人都是机器,甚至是机器的一个部件,一颗小小的螺丝帽,或者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即便活着,也跟行尸走肉无异。

无视人性,忽视本能,让人们只会讲阶级斗争,讲你死我活,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讲取义存仁,讲血战到底,然后,集体无意识地激动,或集体有意识地亢奋。没有七情六欲,没有脆弱恐惧,自然就会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豪情满怀的乐观主义精神,甚至有“即使牺牲一半国民也要赢得胜利”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6

战争电影不外两种,歌颂英雄或批判战争。歌颂英雄的,大多有胜利者的荣耀,要么是战略的英明,要么是战士的勇猛,无论奇袭或反击,都指向胜利和成功。这几乎是某些地方的影视主流。功夫或神箭手,手撕鬼子或裆藏手榴弹,总之是极尽浪漫之能事,极尽英雄之光彩。

批判战争者,大多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反对。无论是《现代启示录》,还是《野战排》,无论是《全金属外壳》,还是《地雷区》,甚至包括《硫磺岛家书》。在残酷、惨烈的战争场景里,总能让人感到导演的悲悯,总能唤醒观众对生命的同情和敬畏。

诺兰这一部,似乎介于二者之间。他自己说过,这并非战争片,而是关于生存的悬疑片。他的镜头语言,有意无意地显得含蓄甚至含糊,而没有对战争对错、意义的考量,也没有对逃亡求生者言行的评判。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只是普通人,都只有最原始、最强烈的求生本能、保命欲望。

影片中当然也不乏英雄的影子。只不过,在逃生的溃败和撤退里,诺兰所展现出的是另一种英雄——沉着英武的飞行员法瑞尔、冷静睿智的道森父子、与“月光石号”一起冒死参与救援的各种船只、以及最后选择留下的海军军官,都有着英雄的光芒。但他们并非主角,而只是艰难的死里逃生的见证:

他们见证着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也见证着溃败者的孱弱与荣光。

这或许才是真实,不是英雄视角里的真实,而是平民视野里的真实,是普通士兵感同身受的真实——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当时场面的宏大,甚至也不可能知道事件的历史意义,他们不可能如领袖和英雄一般思考和面对,他们只想尽力求生保命,活着,回到隔海相望的家里。

因此,《敦刻尔克》简约得不需要千军万马的对峙和厮杀,不需要砍瓜切菜般的英勇杀敌,不需要暴力血腥和悲壮惨烈。保命与被杀,救人与杀人,活着与死去,绝望和希望,构成影片最根本、最强烈的冲突,也成为影片最鲜明、最突出的旋律。

“家”在电影里被反复提及,电影的中文宣传海报上,也有“当40万人无法回家的时候,家为你而来”的字样。但奇怪的是,影片里好几处说到的home,都被译成了“祖国”——莫非,这也是三观不同的影响?

影片最后,回家的汤米在火车上读着报纸上丘吉尔的演讲,随后却是敦刻尔克海滩上漂流着的尸体,成堆成排的钢盔;等待撤退的士兵;点燃飞机后坦然被俘的法瑞尔……这样的镜头切换,让人不由得想起另一部二战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那也是为了拯救生命。

诺兰曾说:就像当你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一样,哪怕你知道那艘船最终要沉,但真正让你关心的,还是Jack和Rose的命运——关切大时代、大事件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和他们卑微的生死,或许,这才是电影的核心主题。

这样的主题,或许才是永恒的,因为,人性是永恒的,生命的本能是永恒的。


感谢关注“一刀专卖店”

(0)

相关推荐

  • 《地雷区》:与手撕鬼子不同的反战片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电影截图 1 <地雷区>是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 但又与二战题材的其他影片不太相同,它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只是将问题聚焦于"战争遗产"--地雷 ...

  • 敦刻尔克、战狼2,以及我们如何面对失败

    作为忠实的诺兰粉,刚听说他要拍<敦刻尔克>的时候,我觉得他在自毁前途.一个拍惯科幻悬疑片的导演怎么驾驭得好历史题材,而且还是被拍滥了的二战片?他找的还不是<血战钢锯岭>那样鲜为 ...

  • 郭凯 || 《敦刻尔克》——『一次拯救,一生救赎』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67篇文章 『诺兰又来讲故事了』 诺兰再次诠释经典题材,这次他从星际回到了1940年的法国港口敦刻尔克.理解这部影片前,必须明白敦刻尔克在20世纪重要的战略时代背景,在二战初期 ...

  • 这明明是一部悬疑惊悚片啊!

    遇到一部好的电影,就和翻到一本好书一样.跟着剧情停不下来,却又害怕太快结束. 剧情不用过多介绍了,就是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基本概念大家都知道的哈~这部片子真的是从北美上映就开始期待,毕竟是 ...

  • 【本月必看】只有诺兰大神才拍得出来的《敦刻尔克》

    国产保护月过了之后,就迎来了好莱坞电影的轰炸~如果说9月最值得看的电影是什么,猴哥必须必定是要推荐诺兰大神的新作--<敦刻尔克>. 跟诺兰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这次没有选择打开脑洞的剧本,而 ...

  • 阿斯汤加瑜伽练习尊重传承,容纳个性

    阿斯汤加瑜伽是一个传承瑜伽练习方法,作为练习者按照前辈和老师传授下来的序列和练习方法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前面这些传承者所走过的路,我们就熬不了今天的这锅汤:而且我们如果不对传承的练习方法有敬畏和 ...

  • 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尊重女性”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尊重女性" 文/羊羊 我发现很多男的,根本看不懂"尊重女性"这四个字是啥意思. 他们以为,所谓"尊 ...

  • 理学家程颢的嫡孙,上台和教授论辈分,赢得钱文忠尊重

    理学家程颢的嫡孙,上台和教授论辈分,赢得钱文忠尊重

  • 张机:尊重破体——与张公者先生商榷

    尊重破体 一一与张公者先生商榷      张机 近日读到微信朋友圈张公者先生<合体一一第六种字体的客观存在>一文,阅读量很大,引起了广泛热义,很多专家学者也加入了讨论,足以看出公者先生的学 ...

  • 尊重(深度好文)

    作者:儒风君 1 别人尊重你,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人与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在上不傲人,在下不卑人.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有一次生病,几个朋友来 ...

  • 机遇和尊重

    有些东西,不该是你的,莫去强求,就算得到了,又能怎样呢,比如一个难以相携相伴的人, 一件与你毫无牵连的事,与其得到了痛苦,还不如洒脱地放弃.别在无关的人事上费尽心机, 别在小处微利上计较太多,让心沉淀 ...

  • 那些“落榜”的老电影艺术家,他们与“22大”一样值得我们尊重

    作者:庚红 作者简介: 庚红,男,60岁,北京市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众所周知:六十年代初期,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上,我们搞过一个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的评选(二十二大),但这个评选形式 ...

  • 尊重他人,他人才会真正尊重你,9个社交建...

    尊重他人,他人才会真正尊重你,9个社交建...

  • 西藏军人的爱情:幸福的真谛——爱、尊重、信任和包容

    总第318-6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邓茂良(右)  四川简阳市人,1965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1994年9月前曾在西藏定结县武警中队.日喀则武警支队.西藏仁布县武警中队.武警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