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17)医理探秘|天气与疾病

天气与疾病

◎原始并不等于落后

有个痹痛的老奶奶,70岁,8月4日初诊,患风湿痹证十余年,这次天气变化,周身疼得难以入眠,老师问她哪里疼,她说,浑身上下都疼,一会这里,一会那里。

老师便在处方单上写:痹证,游走性疼痛。这是典型的风痹。然后老师就下药了,直接用疏肝健脾的思路,逍遥散的框架,再加上背三药(防风5g、姜黄5g、小伸筋草15g)),穿破石、蜈蚣、鸡血藤。

病人吃完3服药后,8月10日来复诊,高兴地说,吃完药后,上半身不痛了,肩背也松快了,晚上睡得也好点了,但下半身还有些痛。老师再给她守方加了川牛膝,因为前面的思路主要是针对上半身痹痛的。

所以我们看,治疗这种老年人风湿痹痛,要和天气联系起来,这个天气变化和疾病息息相关。中医思考问题,是很大气的,西医局限于细菌、病毒之说,要分析血液成分。而中医则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

如果受了风寒太过,就会痹痛,这时只需要利用大自然之药来调和自然之身,把这些风寒之气宣通出去,恢复气血周流,疾病自愈。

所以治疗这例筋骨痹痛,老师偏重于调肝脾。肝主筋,能够疏泄,脾主土、主肌肉,能运化,在培土滋气血生化之源的同时,再顺其性,把风湿排出去。

这就是中医大道至简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医原始、不先进,其实正是因为这最原始的思维,才能够更简验便廉地把疾病消弭于无形。

可见原始并不等于落后,相反,很多身体的调理都需要用原始的养生之法,动作以养阳,静卧以养阴。吃粗粮比吃高营养的提炼品对身体更健康,吃柴火烧出来的饭,比煤气烧出来的饭更香……

所以说,这风、寒、暑、湿、燥、火,看似难以把握的六气之说,却是很多感冒、痹证乃至各种常见病的病因。

◎改变内环境抗“非典”

我们再从“非典”看中医吧,为何中医早介入的“非典”治疗,病人的病死率就大为降低。西医最不解的就是为何我们中医都还没有发现具体的病毒是什么,就可以介入治疗呢?

在“非典”期间,老中医樊正伦照常天天上班,也没带口罩,他就每天两粒银翘解毒丸,一粒藿香正气软胶囊,吃完了就去上班,不仅身体好,而且还照常为很多病人解除病苦。

人家问他,难道你不怕“非典”吗?

樊老师笑着说:大环境我改变不了,但我自己的内环境改变得了,只要不让风寒湿热这些致病环境存在,那么这些致病因子对我就毫无办法。

银翘解毒丸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都是清热透热的,荆芥、薄荷、淡豆豉是疏风散寒的。藿香正气软胶囊里,苍术、半夏之类是除湿的。

我吃完这两种药,体内的风寒湿热这些条件就没了。所以“非典”期间我不怕,也没停过诊。当然我也不是不怕死,只是懂得一些防范措施而已。

可见西医还没有研究出致病因子时,想不到中医就能够把病毒、细菌消弭于无形,这样来说,中医治病快不快呢?中医的认识高不高明呢?

自古以来,中医都对各种流行性疾病、瘟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像这些大型的疫病,都是有发病的气候环境条件,如能调好这个大环境,比纠结在细小的病毒微生物上更能直接给人们带来健康。

好比家中垃圾多,蔓延蚊虫细菌,我们都知道,只要搞搞家里的卫生,让湿热腐浊的气味排出去,你不去赶苍蝇、杀细菌,它在你家里也蔓延不起来。

人体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招什么样的疾病。湿热就找湿瘟,虚寒就染寒疫,身体里这些致病环境纠正后,疾病便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它又怎么能发展流行呢?

所以中医能够广为老百姓所喜爱,道理就在这里。那些上了年纪、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很多都从中医中尝到了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的甜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