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为什么有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有的人却深刻而难以认识?

我读《道德经》
1
6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01

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一个得道之士,也静谧幽沉,难以测识。世俗之人多是行气秽浊,利欲熏心。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有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而得道之士,则微妙深奥,难以用语言文字去界定他。《道德经》第15章中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段话的意思是: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

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拘谨严肃啊,像做宾客的样子;融和亲切啊,就像冰柱消融;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浑朴纯厚啊,像浊水一样;”

所以,这是勉强对一个得道之人的心境和人格形态进行描述!

02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思是,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

我的理解是,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不可识,能在动荡的状态中平静下来,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就像一杯浑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慢慢成为一杯清水。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有浑浑噩噩、慌乱失措的时候,暂时停下来,慢慢趋于平静,这能让自己头脑渐渐变得清醒,避免很多的小事情,最后酿成大的事故。

行道之士,在长久沉静的安定之中,又能生动起来。他不只管好自己,更要积极济世,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所以说“动之徐生”。

03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它的意思是,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经历,当自己满足于已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时,就会缺少继续求知或工作的动力,变得有些忘乎所以,不思进取,从而阻碍自己的进步。

古话也说:“满招损,谦受益”,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也就是说,什么事如果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结果通常都会适得其反。

有道之士,始终保持一种“不欲盈”的状态,所以能去旧存新,“动之徐生”,不断去接纳更多新的事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