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那么如何激发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 变抽象、乏味的数学活动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数学活动很容易变得枯澡乏味,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了一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并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能转移的数学知识全部转移,不能转移的数学知识,想办法把数学内容编成游戏、歌曲、故事等。例如:认识相邻数,除了给幼儿提供新颖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外,还把认识相邻数编成了“找朋友”的歌曲,幼儿就能一边唱歌一边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还能找出比它的前面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的数字,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知识。
2 转移数学课本内容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
当我们把幼儿领出幼儿园时,幼儿们像出笼的小鸟,十分高兴,对什么都好奇、感兴趣。因此,抓住这一时机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树木、车辆、行人、建筑等,随时向幼儿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种客体所占的位置、相间距离、楼房的造型等,积累了空间形体的经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幼儿,让幼儿进行一些郊游、逛街、游公园等活动,他们就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经脸,同时,还可以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参加自然角种植活动。首先,告诉幼儿种植方法,一共有几个步骤,然后发种子。教师故意创设情境,将许多种子混放在一起,让幼儿分类、再数一数每类种子有多少粒并区分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让幼儿一一回答,然后开始播种。教师与幼儿一起记日记,天天观察种子是否发芽了。出土后,教师指导幼儿以绘画形式,记录幼苗生长情况。由此可见,大自然、大社会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他们是数学学习的活教材,是数学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
3 结合主题内容为活动区提供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操作材料
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与活动区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活动区投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可操作的材料。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个主题内容的要求定期更换材料。无论是数学区,还是操作区、美术区、建构区等都可融入数学知识,并结合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点,既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要因材施教。例如:在操作区,对于用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玻璃球、黄豆等材料。对于用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可指导他们先去夹珠子,再去夹花生豆,最后夹黄豆粒等较小的东西。这样,会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边夹边数数,做到手口一致,从而提高了幼儿手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了一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新鲜的事物才能吸引和调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才能展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充分地去想象,充分地去投入整个活动,自由地去体验快乐。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将数学内容寓于故事、游戏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把数学知识点贯穿于每一环节之中,提高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师要吃透教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想办法把数学内容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实物操作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动的需要,有利于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如在小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让幼儿按“大”“小”将物体分类,给孩子们一些大小不同的实物,让他们进行比较后,再按要求分别放进标记“大”“小”的筐子里,正确的予以鼓励表扬,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比一比,分一分,较快地理解按大小分类的方法。幼儿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的,我们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发展和学习。经过帮助使幼儿有所提高,逐渐达到目标要求。
二、让幼儿走进大自然、社会生活中
教师可以把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搬入课堂,寓数学于生活情境之中,使深奥的数学通俗化,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与社会,大自然、社会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幼儿们对什么感兴趣,抓住这一时机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树木、车辆、行人、建筑等,随时向幼儿提出数学问题,仔细观察见到的事物位置、距离、大小、颜色、形状等,运用学到的知识并加以巩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的同时,提供丰富的实物,对启迪幼儿智慧,发展思维,具有很大作用。我们可以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数学游戏中既能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老师要关注孩子活动中的灵活性,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来组织活动,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多方法,让我们的幼儿数学真正有趣起来。教师乐教,幼儿乐学。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掌握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变要其学为我要学,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游戏化是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根本,它能让儿童在快乐的玩中习得知识。例如,在春天的公园里,教师创设情境,要种植花草。将几种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种子混放在一起,让幼儿分类、再数一数每类种子有多少粒,然后开始播种,孩子会兴趣盎然。
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
一、在情景中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途径和条件。课堂教学中师幼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绪,师幼情感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的有力因素。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使幼儿充满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果幼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为此,我们不能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幼儿,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要把生动的、带有故事色彩的教学手段带进课堂,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知识。
如在大班“十以内相邻数”的活动中,我并不是以单调的数字为主让幼儿找出这个数字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而是创设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幼儿胸前挂上十以内数字卡片,老师也挂上一张卡片,站到前面说:“我是数字8,今天,我要找两个好朋友和我一起上台表演节目,这两个朋友必须是比我小1和比我大1的数,猜一猜我的朋友是谁,快请我的两个好朋友站到前面来。等游戏熟练以后,请小朋友来代替老师的位置。这样,和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找相邻数。这样,通过游戏就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在加减数学中无论是数的互逆关系,还是应用题的学习,总伴随着用语言表达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与结果,以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6的加减时,我给幼儿准备了小彩旗,由两名幼儿一起来玩,在游戏中回答教师的提问。先请一名幼儿插彩旗,教师提问:“你插了几面小彩旗呀?”幼儿回答说:“我插了2面彩旗。”教师接着说:“请你再插上4面小彩旗”。幼儿又插上了4面。教师提问:“现在一共有几面彩旗?”幼儿回答说:“一共有6面。”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幼儿回答说:“我是用加法计算的,因为我先插了2面,又插了4面,一共有6面小彩旗。”教师继续问:“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答:“因为2和4合起来是6,所以列算式为2+4=6”。再请另一位幼儿插彩旗,教师提问:“你一共插了几面小彩旗?”幼儿回答说:“一共插了6面。”教师请一个幼儿拿走2面彩旗再提问:“你的彩旗被拿走了几面?”
幼儿回答说:“被拿走了2面。”教师又问:“现在还剩下几面彩旗?”幼儿回答说:“还剩下4面小彩旗。”教师再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幼儿答:“因为一共有6面小彩旗,拿走了2面,还剩下4面,我是用减法计算的。”教师继续问:“应该怎样列式子呢?” 幼儿答:“因为6减去2个,还剩下4个,所以应列算式为6-2=4。”用此方法练习6的加减法,幼儿在问答中用语言表达了运算过程和结果,在游戏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