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来自王思聪的餐厅点评被网友们翻了出来,其中显示10月3日他在成都某日料店消费15708元,给出口味1、环境3、服务3、食材4,总分1星的评分,总结为“是我最近一两年吃过最难吃的日料”。随后该餐厅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王思聪确实来过。因此很快这条被确认出自王思聪的点评,瞬间就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
而这条点评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无论在微博、知乎,还是各大知名或不知名的社交平台上,都有不少网友热烈讨论“日料”与“差评”这两个关键词。谈论日料者,多半在激昂的点评所谓中高端日式料理是“智商税”,而提及“差评”者,则大多觉得只有差评才说出了餐厅的真实水平,此前该店所收获的大量好评都不能算数。我们今天姑且不谈涉事的高价日料店究竟有没有水分,以及有多少水分。毕竟口味这个东西十分的主观,放眼整个餐饮行业,甲之蜜糖、乙之鲱鱼罐头的事情并不罕见,从业者与消费者之间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也同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这种常识如今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商家在要求好评上的表现,则确实是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早在2014年,就有一场较为经典的食客与餐饮从业者的矛盾被曝光。当有消费者质疑“雕爷牛腩”不好吃时,其创始人当场翻脸,并称“没吃过蓝龙虾、白松露,不知道黑松露和白松露的区别,对不起,你别跟我谈味道。屌丝们天天吃盒饭,你们的味蕾都还没打开。”比起动辄要求食客先吃完蓝龙虾和白松露,再来谈味道的餐饮店,基数更多的小店家则鲜有底气会放出这样的狠话。但他们在追求“绝对好评”的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方法,夹在在外卖中的好评返现小纸条,顺着给差评者回拨的诉苦电话,甚至极端些的上门威胁……种种举措下来,消费者大多也被驯化出了“习惯性好评”。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阻止商家向消费者讨要好评,毕竟除了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之外,好评率往往还与各平台上的推荐位排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如今也早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平台上的排名对于商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王思聪差评的日料店,就是某平台成都的美食热门榜第一。但如果不是排名第一,或许王思聪以及众多消费者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家店的存在。然而平台与商家还需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平台的排名机制促使着商家用各种方式换得消费者的好评,而在商家的猛烈“攻势”下,习惯性好评也已经成为主流。但随着“好评”越来越多,其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参考价值与说服力却越来越弱。时至今日,稍有网购经验的用户都信奉这样一种“真理”,网购前直接跳过浩如烟海的好评,只有从差评中才能了解到真实的商品信息。但这往往又会带来新的矛盾,一方面是平台与商家所推崇的好评几乎无法发挥它本来作用,二则是当消费者从差评中找出真相,往往可能就会商品不再满意,这对商家无疑是一种伤害。更何况差评中也不尽全是客观点评,同样会有情绪化的宣泄。例如最近这,王思聪差评的日料店就遭到大量1星差评,有的理由甚至直接就是“王思聪都说不好吃”,而完全没有提及自己的感受。对于平台来说,好评最初的理念显然是希望为用户带来更直观的推荐,为消费者带来更为高效和便利的选择。但当好评不再具备说服力后,不仅是商家,连带着整个平台的公信和说服力都会下降。因此我们更希望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或许能给商家和平台带来一些启示,主观性极强的好评及差评,就真的适合用来当做排名的衡量标准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靠吃砒霜“养颜”的社交平台,真的还有未来吗?
除了情怀,魅族16s Pro更大的优势其实在于产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