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信山水画色彩探究
1928年8月生于成都双流
原河山画会副会长
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与美术教育家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奠基人之一
李文信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主要从事人物画教学与创作,80年代起转向山水画创作,凭借艺术实践的积累和对艺术本体的感悟,探索出极具个人风格的山水画绘画语言和审美形式。
李文信 《赏秋图》1986年
师前人之法
他不到十四岁就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成为关山月先生的弟子。关山月在教学中以写生训练为主,并秉承岭南画派革新之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强调色彩和笔墨是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他的作品中将大面积的物像主观分段,结合透视、布局,求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1947年春以选修的方式在杭州国立艺专跟随潘天寿学习,潘天寿强调“中国绘画用色常力求单纯概括。”“色彩的调配,要符合对比强烈、明豁的要求,色彩取之于对象,根据需要有时又应与对象不同不同,这是东方绘画的处理法。”只有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根植,才能创造出符合本土艺术审美的艺术形式。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增加了李文信对中国画艺术审美根本的把控。
时代之趋势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20多年时间里,一大批留学归来的中国美术家将日本和欧洲的美术教育模式引入中国美术教育。在改造中国画的潮流推动之下,完整的山水画体系有了新的发展可能。
题材上表现现实生活的新山水画越来越多,图式上也创造出融汇和谐具有形式感的新山水画。在色彩方面,由于科学的色彩观念广泛传播,艺术家们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浅绛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开始在色彩方面探求新的突破。
在这样一个中国画现代性发展丰富多样的格局下,李文信选择了一条强调民族艺术之精神,重视个人情感之表达,基于对现实的真切感知的“中西融合”的发展道路。
·李文信先生山水画色彩的技法与特点
李文信没有像传统水墨山水画一样将色彩边缘化,也没有像早期中国画改革派那样为了突出色彩而将笔墨弱化,他把色彩作为除笔墨之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使色彩也成为营造画面氛围的重要手段。
李文信先生具有独特性的上色方法大致分为四种:散点破墨法、重色堆砌法、纸背衬色法和淡色融入法。
1. 散点破墨法
主要表现在树木密集的枝干和树叶的关系上。将笔锋散开,用打点的方式来上色,这样形成的效果是画中点子应韵而生,聚散天成,颜色和墨色的相互叠加和错落在色和墨之间自然会挤压出无数的空白小点,从而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层次。
李文信 《巨木垂阴》局部
2. 重色堆砌法
运用在作品中整体墨色较浓郁的位置,使用相对厚实的石色颜料在墨色表面加以堆积和重叠的点色的方式,形成较为强烈的墨色对比。同时为了保证色彩的丰富变化会利用颜色的饱和度、明度、以及覆盖力强的特点在同一处反复使用,达到突出明亮的色彩效果。
李文信 《归途》局部
3.纸背衬色法
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在作品的背面进行上色烘染的方法。与传统工笔画背部局部平涂白粉托色不同的是,这种方法是大面积的整体烘染,纸背透色,让原有的画面色彩变得温和厚重。
李文信 《春雨濛濛》局部
4.淡色融入法
在90年代后期的作品里,李文信更多的使用了此技法。其特点是将墨与色的浓度同时降低,强化墨、色、水的相融相助,形成有统一色调的画面。
李文信《月初升》
在其设色风格上分成了早期随类赋彩的设色方式和晚期清新淡雅、统一色调的上色方式。探究其艺术处理,晚期风格更为主观性表达,强调整体墨色关系,凸显出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新趋势。
他温文尔雅、淡泊谦和的品质使其作品散发着独特魅力,传递出蓬勃的生命力。他色彩使山水画的韵味更浓、充满生活的气息,色与墨巧妙的结合,画面色调整体统一。
李文信关注色彩和用墨结合的当代性表达,开阔了现代山水画设色的新面貌。他的设色山水画带着巴山蜀水的灵性滋养,带着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可谓平凡之中的非凡创造。
李文信 《春阳》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