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难道天生反骨吗?
昨天下午,历时五天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式闭幕,这次大会共有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1017支参赛队伍,4500余人参赛,大赛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2万人,吸引现场观众达24万余人次,签约额更是达到了近80亿元。此次大会中出现了诸多亮点项目,比如无人机竞速项目, 又比如BCI脑控机器人——会上一台脑控机器人可以把使用者脑海中想说的话打在屏幕上。这些技术未来很可能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说到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或许会有人联想到日前马云的惊人发言,“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这言论一出,几乎是立刻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不少人不以为然,也有大量网友表示认同。
随后,也有专家出面表示,“当前机器取代人类的现象主要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未来最容易被替代的行业主要都是一些创新能力低、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但随着新技术、新机器的发展,也会创造更多的岗位。”
专家是认为未来的光明的,但这挡不住大家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天然恐惧——毕竟在许多经典的科幻作品中,人类创造出人工智能之后总是会遭到对方的奴役或管制,最为典型的应该就是《终结者》了。即使是到了现在,包括霍金等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还是在呼吁人们要小心提防人工智能。
过去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能力超过我们的认知,尤其是在智能上的认知,就好像现在普遍认为智商80是愚蠢,智商130算聪明,但是没有人知道智商10086是个什么概念,大家能评判柯洁是九段,但是无法评估AlphaGo到底是哪个级别的棋手。
我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一个超级人工智能一旦被制造出来,它很可能就拥有远超我们所能想象的力量。而更可怕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东西,它的三观却是我们目前仍不能把握的——也需有一天出现一个超强的人工智能,它被设定成需要尽可能解决环境问题,而有一天它觉得只有灭绝人类才是最好的办法时,它可能立即就着手做了,不会有任何道德上的负罪感。
实际上,在大多数类似上面观点的论述人工智能的文章中,都会强调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性能会随着优化而暴增,但对于程序将【运算能力】质变到【智慧】的最关键部分却表述的相当模糊。
而且现在程序员们还只是在强化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让它知道什么是什么,而不是去判断它该做什么。比如说,在大多数人看来,人工智能应该是:设定一个目标-AI发现问题-制定策略-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的是:设定一个目标-AI发现问题-返回上一步/报错-待修。
举例来说的话,应该就是当人工智能发现在完成【保护环境】的任务时出现了【人类】这个故障,也不会说是计划怎样解决人类,而是报错——话说会来,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自己解决BUG,那估计很多程序员做梦都要笑醒了吧。
说回当下,现如今我们做接触到的人工智能在功能上,其实离我们脑海中的假想敌还有很大的差距——AlphaGo也好、会陪你聊天的机器人小冰也罢,他们都还只是擅长于但各方面的人工智能,虽然AlphaGo下围棋很厉害,但是如果你问它今年什么手机最值得期待,那它肯定不知道怎么回答你。至于要让人工智能达到掌握方方面面那种程度,需要做到的工程可不是1+1,因此现在就出来担心人工智能毁灭世界,实在是显得有些杞人忧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