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这些被我们忽视和低估了的手机“黑科技”
2017年快要过去了,在这一年间,手机圈子里又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计。它们有的名利双收,让有所付出的厂商尝到了甜头;但也有那么一些,虽然本身其实也很用心,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一名手机发烧友(自称),笔者对于这些可贵的“黑科技”受到冷落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决定写上这么一篇总结式的文章,向诸君介绍那些被市场冷落,被我们这些手机用户忽视了的,诞生于2017年的技术或是设计。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做广告,也没有收一分钱——文中介绍的技术排名也不分先后。
HTC手机:隐藏在转接线里的“外置声卡”
自从iPhone7开了“取消3.5mm接口”的先河,不少手机厂商也跟风效仿。但是,它们之中的很多都没有忽视了一个问题:没了耳机接口,用户会不会感到不方便?
苹果在取消3.5mm接口的同时,推出了Lighting接口的耳机,手机本身也有无损蓝牙,因此即使去掉了耳机接口,用户实际的音质感受并不会下降——但对于大部分安卓厂商来说,它们并没有那个实力去做好“取消3.5mm接口”的后续配套措施,因此只能在手机包装里附赠一根廉价的Type-C转接线来“解决问题”。
大部分这种转接线的质量都十分低劣:音频以模拟信号的方式从Type-C接口输出,在转接线处因为接触不良或电磁干扰而严重受损,最终用户得到的音质下降明显,实际用起来也更加麻烦,体验可谓极差。
但是,唯有HTC考虑周全:HTC手机附赠的转接线“内藏”了一颗DAC芯片,手机输出的信号是不会被干扰的数字信号,在转接线内部被解码、放大然后直接输出到耳机。以结果来说,相当于可以将任何一部耳机直接变成“数字耳机”,帮用户省了一大笔钱的同时,音质也达到了Hi-Res“小金标”的级别。结果——据说这款转接线成为了HTC近年来卖得最好的产品,也让不少人重新认识到了这家老牌手机厂商的技术和良心。
索尼Xperia:“三重影像”传感器的秘密
说到索尼Xperia手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拍照性能——毕竟索尼独占的IMX400“Motion eye”传感器性能确实炸裂。不过,除了CMOS,其实索尼从Xperia XZ开始搭载在手机上的“三重影像系统”里还隐藏着另一个“高大上”的玩意:RGBC-IR sensor 。
这东西为何高大上?因为它能够实现独立于CMOS之外的色温感测,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能让拍摄出的招牌颜色更“准”,光线表现更贴近肉眼所见。事实上,它基本上是很多单反相机的标配,但在手机里就非常少见了。
为什么少见?成本昂贵是一方面,软件调校需要功底也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大部分手机厂商都着眼于靠后期算法的“鲜艳色彩”来讨好用户的眼球。而唯有索尼还在坚守着摄影“记录真实”的本质。
三星S8/Note8:"全视曲面面屏"比“全面屏”强在哪?
今年手机市场的一大热点,莫过于“全面屏”了——无论是媒体还是消费者,基本上是“无全面屏不旗舰”。但是,“全面屏”说到底只是个屏幕造型和手机结构设计上的问题,并不能代表屏幕的实际观感表现。
正是因为大家只关注屏幕造型、屏占比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因此像三星S8、Note8所搭载的“全视曲面屏”,它们真正的厉害之处就反而被埋没了——那就是它的高亮度、广色域以及超高分辨率,这三点才是其他手机“全面屏”所望尘莫及的。
首先,三星的这几块屏幕都具备2960x1440的超高分辨率,相比市面上那些“18:9全面屏”2160x1080的普遍水准,在实际像素上多出了82.7%,显示精细度明显更高;其次,“全视曲面屏”的最高亮度可达1020尼特,相比业界常见的300尼特高了差不多三倍,从而使它在阳光下也清晰可读。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其色彩表现能力:这款屏幕色域覆盖113% DCI-P3、142% sRGB/Rec.709,并成为了首款通过UHD组织认证的HDR屏幕——在专业屏幕评测媒体Display Mate的评测中,S8和Note8的屏幕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评价,没有之一。
iPhone X:“FaceID”可不等于“面部识别”
虽然今年的iPhone X因为价格等等方面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它用来取代TouchID的“FaceID”确实开创了生物识别的一种新思路。事实上就在iPhone X发布之后,大量的“友商手机”开始重视起“面部识别”来。
不过,苹果的“FaceID”和其他家的“面部识别”其实并不太一样:后者基本上都是靠前置摄像头“拍照识别”——不同品牌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对照片识别的精度高低程度。但是,如果用户处于前置摄像头无法发挥作用的场合——比如昏暗的室内,那么“面部识别”就完全无效了。
而但凡看过苹果发布会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FaceID本身完全可以在全黑环境中工作——这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前置摄像头,而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红外线投影和识别系统:首先在用户面部用看不见的红外光“投影”数百个定位点,然后用专门的红外摄像头捕捉这些点的位置——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就能识别出用户脸部的立体轮廓。
和其他那些基于平面照片的“面部识别”相比,苹果的FaceID表面上看起来识别率或许不见得更高,识别速度也不见得更快,但其识别精度却远远更高。换句话说,苹果是真的将用户安全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单纯只想弄个噱头。
总结:创新不应被埋没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被忽视的“黑科技”,基本上都不属于市场的“宣传热点”:因为他们只存在于少数品牌的少数产品中,并没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普及。为什么?无非是技术和成本两方面的困难所致。
但是,对于那些有幸体验过相应产品的消费者来说,也许就能理解厂商的“苦心孤诣”:这些技术其实都能给用户带来优秀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使用体验。正是因为它们难以被模仿,因此才显得尤为可贵。同时,也让我们在这个已经严重同质化的市场中,依然能够看到坚持原创、坚持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推 荐 阅 读 」
索尼终于也要上“全面屏”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除了聚光灯下的贾跃亭,曾经深入到各方产业的乐视核心团队成员们,现在的动态又是如何呢?
▼ 关 注 我 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