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无线充电MFi认证,套路还是苹果玩得溜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日新月异,在性能越来越强之后,手机的功耗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快充和无线充电等解决方案也应运而生。但是不同于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为代表的快充技术,无线充电尽管在近年来因为iPhone的原因再次迎来了爆发,却并未成为大多数厂商的主流配置。

除了AirPower,还有新选择

在去年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推出的iPhone X和iPhone 8系列首次应用了无线充电功能,并支持标准的Qi协议。苹果表示他们一直希望iPhone能摆脱充电线的束缚,成为一部真正的无线设备,其中,新款iPhone的玻璃后盖也正是为了探索全新的应用模式而诞生的。

虽然苹果说的天花乱坠,不过在新款iPhone发售近3个月以来,在无线充电方面的应用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可能会与在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的AirPower充电枕有关,这一设备迟迟未能落地也导致了iPhone的无线充电少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AirPower高达的199美元的售价几乎相当于一款入门级千元机,也成为了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但是最近有好消息传来,有消息显示,认证机构开始向无线充电业的客户推送消息,苹果关于MFi认证无线充电器的申请将会在2018年初全面开放,这也意味着不久之后,市面上会有大量第三方无线充电底座可用。

其实苹果开放无线快充底座早已有预兆,在去年12月2日的iOS 11.2正式版更新中就明确表示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可通过兼容的第三方配件进行无线快充。只不过,苹果鸡贼的特质又双叒叕一次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由于新iPhone支持Qi协议,现在的第三方无认证充电器确实可以让iPhone无线充电,但是输出功率被限制在了5W。

MFi认证到底认证了什么?

业界普遍认为,只有采用AirPower以及苹果授权的无线充电板才能达到7.5W充电,而使用第三方兼容的Qi无线充电板将只支持5W充电。也就是说虽然苹果采用的是Qi标准无线充电,但存在两套不同的无线充电方案,对于无认证厂商的产品有歧视也已是苹果的老传统,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苹果是通过不兼容策略来维护下游授权厂商的利益。

了解苹果设备的人都知道,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数据线中都内置了一块芯片,起识别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该产品没有通过MFi认证,连接后会弹出警告提示,甚至还会直接转换成飞行模式,表明未认证配件不能与苹果设备兼容,严重的还会影响苹果产品正常使用。而且,苹果还警告称由于使用未认证配件导致设备损坏的,一律不予保修。

而苹果的原装配件可谓是个个都是身娇体贵,因此,用户对于配件同样有着相当大的需求,面对用户对于物美价廉的产品的需求,苹果针对授权厂商提供了MFi认证标识使用许可,一般而言获得MFi的第三方配件在价格上会比原厂设备亲民不少。

那么,苹果通过限制功率、取消保修以及其他种种措施,来“规劝”用户使用的MFi认证看起来确实很不错,可为啥许多配件厂商不想拿MFi认证呢?答案其实很简单,MFi认证真的不好搞。根据不完全统计,MFi认证的通过率仅有2%,比公认难度超高的注册会计师还要低十倍以上。

除了低到离谱的通过率,申请认证的厂商还要缴纳约2000美元的费用(注意:费用不退),整个流程跑下来大概需要3-5个月,因此低概率、长流程和不低的费用,都让第三方配件厂商从兴致盎然到兴趣缺缺。

大家其实都一样

大家都知道,安卓手机在数据线、充电器等配件上都能通用,最多也就是type-C和micro usb的区别,手机厂商们基本上采用了“放羊”的态度。但不少安卓厂商也是要内置芯片的方式识别原装配件,不过它们的手段较为温和,只有用原装线材才能点亮闪充、快充功能。

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呢?对,这就是苹果在无线充电器上会使用的区别对待政策,高冷的苹果不仅会在iPhone上使用已经被安卓手机上成熟的功能,例如快充、双摄等等,还在市场策略上偷师老对手,可以说求同存异的生存哲学被苹果深谙于心。

苹果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最壕的就直接选我们原装的AirPower,可以多款设备一起充电;中产档位有MFi认证的无线充电器,7.5W也不差;至于囊中羞涩的就买未认证的产品,5W的小水管就凑合着用。反正都是Oi标准的产品,安全性上大同小异。

当然,笔者还是推荐大家购买得到MFi认证的第三方充电器,虽说MFi认证的配件依然不便宜,但相比苹果原装的肯定还是要实惠很多,当然质量上也是有保证的。最少都花了5000多大洋,也不差这几百块了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推 荐 阅 读 」

苹果取得“刘海屏”专利,对整个行业都是大好事

苹果取得了刘海屏的专利,那些打算抄袭的厂商们,这下估计有些头疼了——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联发科新神U立功:中低端手机将迎来体验变革

联发科的X30已经是注定失败了,但它们的新品或许能够创造奇迹,不仅挽救自己,也挽救低端手机的日常体验。


▼ 关 注 我 们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