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秦岭里的一个废弃道班,如今换种方式守护
道班,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就是铁路或公路养路工人的组织,每个道班负责一段路的养护。
养路为业,道班为家,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青藏公路上被冠以“天下第一道班”称号的109道班,负责唐古拉山口两侧40公里的道路养护,海拔五千米的工作,工人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备着好几种药片,平均每天4000多辆车经过,从不拒绝救援,眺望远方是他们日常的娱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道班也从道一代延续到了道三代,养路工的孩子,许多是在道班里长大,子承父业。
道班不仅肩负着道路的养护职责,更承担了一段路上的救援第一线的角色。对于道班这个组织除了大家固有的艰苦寂寞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与温情,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道班宿,一个由秦岭深处的废弃道班改造而成的民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玉皇庙镇。筹备这个项目时,我们拜访了川陕公路上大量的养路工,也是应他们要求,我们特意保留了道班这个名字。
房屋基本保留了原有结构,屋顶的红机瓦换成青瓦。这一排加盖了门前小院的客房是当年工人们休息的房间。
△改造前
△改造后
最高的建筑是道班原来放养路设备、器械的地方,现改成内有楼梯的双层客房。
临路一边是接待前厅和餐厅,三面围合院落,留一方开阔露台。
坐在院中,朝对面望去,看到如是的风景。
坐看云起时,山间岁月长,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管家们早已备好晚餐,没有山珍海味,就是当地小菜,秦岭的味道。
夜晚,亮起了灯光,素不相识的客人们坐在院中纳凉,仿佛亲人般聊起家常……偶尔,有车路过,这里就在“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高江路边。
高江路,西起宝鸡凤县高桥铺,东止汉中留坝县江西营村,全长39公里,多次入选陕西最美乡村路。2019年中国公路学会评选出18条全国美丽乡村路,高江路从“陕西最美”升级为“中国最美”。
作为曾经的道班工,今年快70岁的杨师傅,说起过去,言语间有着自豪。
“高江路原来是一条备用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最早是一条土路,车一过,土扬起来,人都看不见了;一下雨,路基就塌,路面上都是坑槽,修补好,过两天,一下大雨路基又塌了……”
据老人回忆,最初的时候,这条路并没有道班,都是蹦蹦车把他们拉上去,自己带上吃的,大家集体作业,没黑没白地干……后来才盖道班,高江路一共盖了四个,每个道班十四五个人,配了专门的炊事员。
情况好转发生在1986年,那一年砂土路变成了碎石路,路不再塌了,再后来,就变成了柏油路……在当年,道班工可是“国家正式工”,上世纪80年代,杨师傅一个月就能拿到50元。
2007年,为高江路奉献近30年、多次被评为“留坝县公交系统先进工作者”的杨师傅光荣退休。
如今的高江路,实行的是“承包制”。据承包人黄开成介绍,现在的养路条件好了很多,但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两侧不能有空地,要种上花草;防止塌方的挡墙不仅要坚固,还要垒出特色;道路两侧的杂草不能高于15cm,每10天就要割一次……
在常人眼里,道班工人就是个体力活,不过其中还是有很多小学问的:下雨后,通过路肩上的积水和流水痕迹,就要能判断出哪里需要填土,哪里需要整平;遇到圆坑要方补,斜坑要正补;不同的树种栽种间距要不同,树冠大的要保证4米,树冠小的要3.5米;种树的地方不种花,种花的地方不种树,因为山中的雨滴很大,从树上落下来,花儿会被浇坏……
和过去相比,尽管铁铲、十字镐、箩筐早就换成了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连扫帚也升级成可以自动旋转的扫地机,但是工人们依然非常辛苦:夏天,不论有多热,橘红色的反光标志服必须要穿上;冬天,不论有多冷,扫雪铲冰,必须要坚守在一线……
在一年一年无问东西的奉献中,道班工人随山风而作,同星光而栖,手上有了老茧,脸上长出沟壑,但是脚下的道路却逐渐出落成“中国最美”。
△秋天的高江路航拍
△秋天的高江路
现在,因为工人们每天都是班车接送了,道班即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对于眼前这条秦岭深处的公路的守护一直都在。
改造后的道班宿,院子里屹然挺立着公路上最美的水杉树,日复一日接待着成百上千过来旅游的客人;民宿里不断搜集陈列了许多过去的养路设备、器械和老照片,未来这里更像是一个道班小型博物馆。
民宿logo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三联书店的店徽:三个挥动锄镐的筑路工人,有一种很阳刚的力量,这个形象也被用于1951年修建保腾公路纪念章上。徽章的形式凸显时代感,道班宿三个字用的是墙写体,很有号召力和沿途的公路感。
茫茫秦岭,从三国栈道到川陕公路,到宝成铁路,一直就有传奇存在,我们有幸做这些传奇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