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挨打”经历
我的“挨打”经历
常露文
郑州航空港区益智学校
在我从教五年的生涯中,一直以来带的都是五班的学生,而五班的“大”孩子也更是所有老师口口相传的“好带”。因为无论是上课还是午休,每位同学基本都能做到遵守规则秩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然而这一切的固有印象与认知,在我的“挨打”事件发生后开始有所动摇了。
万物复苏
在周二上午我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上课,起立”伴随着同学们整齐又响亮的老师好的同时我观察到了新来的子玺整个人在没有完全站起来的同时又一下子坐到了位置上,而其他同学都还在笔直的站立着看着我等待我回应“同学们好”后再根据我的手势示意从而才会坐下。课堂常规的建立对于“老生”而言已经熟记于心了,对于在普校就读了六年的子玺理应也能如约遵守的,即便普校的规则和这里有所不同,也应该在入学初期让他尽快适应,然而他似乎超出了我的预料。在我三次眼神盯着他并用语言引导他站起来待老师回应后再坐下无效后,我有些生气,但是也只是根据他这几日的表现片面的以为他是“懒”又犯了,于是便抽走了他的凳子,决定三五分钟后再让他坐下,从他的嘟嘟囔囔骂人的话语中,我知道他生气了,来不及我做任何反应,响亮的一个巴掌声在教室响起,我的左耳鸣的同时脑子也一下子懵了起来,力量上的悬殊且理智告诉我此时他需要冷处理,但是感性上我生气了,虽语言还算平和的说你先站一会儿后我再跟你说话且返身朝与他相反的讲台方向走着,却还是没能躲过他的一拳砸在了我的背上,以及他的一记飞毛腿,疼痛感蔓延着的此时我感受到的是恐慌与害怕,因为班里的学生看到此情此景坐不住了,霖辉气的脸红大声呵斥他,钊霖随之站起来准备冲过去揍他,在局势准备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前,我大声制止了这些正义感与责任感爆棚的孩子们,恐慌与害怕来源于我怕在座的每个于他而言相对来说柔弱娇小的孩子也会被伤害到,而我,是控制不住这样的场面的。委屈的内心没能克制住我的眼泪留下来,可我还是用三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如何保护自己,我们日后该如何与子玺相处。两分钟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开始新授,而五分钟后情绪冷静下来的子玺也在我的引导下开始认真学着今天的内容,积极回答问题,且在上台完成词语指认任务时还突然拥抱了下我,认真跟我说着对不起,揉揉我的脸和腿,一刹那我是害怕的,从他突然抱我我猛的往后下意识的后退了那一步而言,我知道也开始有所胆怯与防备了。
万物复苏
事情发生后,在与前三节课老师的沟通及老师们对子玺这几日表现描述的语言来看,他其实是个各方面相对优秀的孩子,但这两天确实出现了辱骂老师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来源于老师们说了他不爱听的话亦或此时此刻他心情不好。至于我今天斥责他上课问好时站没站相且不听指令前,上一节课他便也是如此了,只不过在袁老师的课上老师是用眼神警告他,但是学生们一直用语言说他:“子玺,你赶紧站起来啊。”在我的课上随之而来我又再次刺激他的这个行为,可能便一下子激发了他暴怒的点。
身为特教老师,我们或许都知道智力障碍学生对事物害怕的程度和广度都要比正常儿童高得多,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恐怖情绪。而当他们的自我愿望受到限制时,他们都常常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表现,甚至不考虑场合,出现哭闹、喊叫甚至自残或攻击他人等过火行为,得到释放和或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肯罢休。而我也确实以“好带”的刻板印象及对新生观察不足的情况下,在这方面有所失去防备了。在与其母亲的沟通中,得知他除了偶尔会与姐姐有过肢体冲突后,大部分时间还算听话,在普校时老师也再三交代过学生们在他面前不要毛手毛脚的惹怒他,所以在普校他也没什么过激行为。只是在家清闲了一年直到今年,如今15岁的他好似进入了叛逆期,如果不合意连妈妈也会骂,不想让妈妈说她,觉得啰嗦、唠叨,生活中比较害怕爸爸,但是爸爸相对来说过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心理上跟爸爸也比较亲近。通过这样的事情也让我对子玺算是有了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而这次颇为深刻的了解过程,也让我知道了该如何避免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种子开始发芽
作为特教老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陪伴老师,通过这样的事情都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至少具备三种核心能力:1.洞察力 与学生并肩在校磨合的过程便是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敏锐发现问题,才能在许多问题发生前进行合理干预。2.自控力 面对大部分都伴随有情绪问题的智力障碍学生,我们也很有必要有意识训练自己,谨慎开口,延缓三分钟后再表态,如果做不到,可以暂且远离教育现场,这样做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保护。3.沟通力 良好的沟通需要坦荡真诚,无论面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不过可能是在一些问题上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教育学家李玫瑾说:孩子6岁前是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孩子心理埋下规矩的种子,从小做错了事需要去道歉,制定的规则需要去执行,大到遵守社会规则,坚守道德和道义的约定,而只有在孩子叛逆期来临之前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对长辈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孩子才会从感情上乐于接受长辈及老师的教育。但是很显然子玺早已过了这个阶段,所以如何在管教和放手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让他们在充满爱的教育中走向自己的人生是需要我们去琢磨,用心拿捏后才能给予孩子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