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教授,系统没有殖民生活

文  |  华仔

最近一期的《奇葩说》的辩题是「你支持推出前任点评APP吗?」。

辩论双方辩论到最后变成了「是否该禁止推出前任点评APP」,虽然支持方侥幸赢了,但反对方刘擎教授的观点,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我是觉得这个辩题不是特别好,如果改成「推出了前任点评APP,你会用吗?」,可能会好点,因为这就是一个主观题了,无论正反方都无对错之分。

而如果是「你支持推出前任点评APP吗?」,就变成了一场伦理之辩,涉及对错的问题,更涉及产权观念问题,这可不是小问题了。

在微博、知乎上,刘擎教授圈粉无数,很多人表示,从刘擎教授身上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魅力。

先来看看刘擎教授说了什么。大意是,如果这个APP可以的话,启发他推出一个更大的APP,就是把每个人的恋爱记录现场实况直播。

然后他继续说道,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我们是取用关系,比如餐馆、服务、京东,人不是取用关系,哈贝马斯把这个分成两种,一个叫系统,一个叫生活世界,友谊、感情、爱情、伦理生活。现在是系统殖民了生活世界,这个需要我们非常警惕。

刘擎教授的这段论述当中,我觉得问题还是蛮多的,我们一点点来看。

刘教授说,「现场直播恋爱过程」,他后面没接着说,他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直播是不可思议的,不被允许的。

我没想到这样的直播有什么不妥,只要是自愿的,有何不妥呢。就像现在有人直播睡觉,有人直播吃饭,有人直播自己的旅行过程,不都是么?谈个恋爱跟以上有这些行为有本质区别么?

再来看看刘教授说的「系统」和「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交往行为和工具行为,分别对应着生活世界和系统。

所谓的生活世界,指的是那些行为本身就是目的,比如友谊、爱情、休闲、旅游。

所谓的系统指的是那些仅仅是手段的行为,比如大多数人的工作,工作本身可能不是目的,赚钱养家才是目的。

但很多行为,是很难区分的,要根据行动者目的而定,有时即是生活世界、又是系统。

比如直播旅游过程,可能即是目的,也是赚取流量的工具。正在写文章的我,写作即是目的,因为可以给我带来满足,也是手段,因为通过文章可以带来流量。

是「系统」还是「生活世界」,外人无法评判,只能猜测,只有行动人本人才知道行为是手段还是目的,或者两者皆有。

刘教授说,有些东西我们是取用关系,比如餐馆、服务、京东,人不是取用关系。

这句话大抵没错,人始终都是目的,但前任点评APP不是人,是服务,所以还是取用关系。就如微信、微博、交友软件、婚恋网站一样。

他继续说,现在是系统殖民了生活世界,这个需要我们非常警惕。

说实话,我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系统始终是手段,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世界的手段。怎么叫系统殖民了生活世界呢?

很显然科技的进步,使生活世界更丰富和美好了。我很多要好的、观念相似的朋友都是网络上结识的,全国各地都有,大多未曾谋面。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现代科技很显然丰富了我的朋友圈。这显然是一件好事,而不仅仅把朋友限于同学、老乡、同事。这不就是丰富了友谊么,也就是丰富了生活世界。

「殖民」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人对另外一国或地区的人的征服和掠夺行为。

系统和生活世界是人为的划分,是两个不同域,不存在谁殖民谁的问题,而且系统始终是手段,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世界。

有辩手称,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在追求效率,追求速度;而爱情、情感是最后一片净土,我们希望它慢点,希望它余韵和悠长一点。

一款APP的推出,你觉得有用、对你有帮助,你就用;觉得没帮助,无用,不用就好。

这样的道理本是及其简单的。就像这位辩手说的那样,你希望感情是慢的、余韵和悠长的,你就不用好了。

可这位辩手称,该APP把感情、爱情强制的拖上了快车道。它辩解到,因为这款APP只要有一部分人用,就会吸引其他人用,这样不用的人就会受到歧视。

我被这辩解惊呆了,能分得清楚自愿和强制不?意思是别人致富,我贫穷,于是我会受到歧视,于是我就被强迫去努力工作了。有这么扯淡的逻辑?

可就这样无力的辩解,下面观众频频点头......

如果这样的逻辑都能成立,那还有什么事不是强制的呢?

我成绩不好,会被歧视,我被强制努力学习;我长的难看,会被歧视,我被强制化妆;我穿的寒酸会被歧视,于是我被强制买贵的衣服......

再者,你想要余韵和悠长,别人想要效率,你禁止推出APP,你不就是强制别人跟你一样无效率么。

所以,这样的逻辑是根本不成立的。正确的逻辑是,产权人说的算。

别人推出一款APP,产权在于别人,你有何理由阻止呢?

如果辩手纯粹为了赢,可以理解;但观众的逻辑思路也能被带偏,就很成问题。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