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人生历程浅析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曾这样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这一人生总结,常被后人引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我对此也感想颇多。
孔子当然不会到了十五岁才开始学习。一般说来,早则三四岁,晚则五六岁,人们就开始了读书学习。但幼童年的学习,大多是被父母或老师牵引着,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到了十五岁,则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就有了方向性,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十五岁开始,也就是初中毕业,为了人生理想,立志学习,还是为时不晚的,圣人也不过如此。
经过十几年学习和工作,不仅了解了社会交往的各种礼仪规则,而且也逐渐走出了父辈的影子,开始独立的面对社会。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孔子说的“立”,主要是指在社会上站立得住,做事不让人非议,所以要懂得礼节,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在社会上有了十年独立工作的阅历,再加上不懈的学习,俗话说,见多识广,到了四十岁,对付各种疑难问题,哪怕是人生的挑战,应该都没有什么疑惑了,甚至能应对自如了。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到了四十岁,应该是遇事比较有主见了,人生过半,应该是已届不惑之年。
人生经过三四十岁之后,如果既能在社会上立的住,待人处事被人称道,又知识广博,经验丰富,不论遇到什么事,都有能力去解决,这样到了五十岁时,应该是人生已经取得了一番成就。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到了四五十岁,还一无所成,人生就比较悲哀了。但世事无常,很多事不是单靠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更受制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当然不是老天爷,而是各种因素复杂的综合。子夏曾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篇》)。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篇》)。 虽然孔子很少谈天命,但也知道,很多事非人力可为。自己努力了,拼搏了,应该无悔了,那就接受命运的安排吧,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但圣人的话也不能看得太绝对,大器晚成的人也大有人在。传说姜子牙八十岁以后才遇到了周文王,结果成就了辅佐武王灭商的伟业。邓小平虽然早年的成就也不小,但如果没有了七十岁以后的光辉业绩,也不会被列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之一。当然,如果有机会,成功还是趁早好!
人生到了六十岁,已是夕阳西下,没有了夺目的光芒,一切都温和的多了。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岁月,见过了各色人等,看惯了世事沧桑,不论遇到什么,都很难让自己再金刚怒目了。不论听到什么样的话,都会想,那样的人自然会说那样的话,说那样的话自有他的理由,可以理解。所以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人活到了七十,在古代已是高寿,杜甫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已到人生终点,还有什么不可遏制的欲望呢?经历了漫长的一生,还有什么不懂呢?还能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吗?曾参有句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篇》)。 人到暮年,应该只有善言善行才是,如果这时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落个可悲的下场,那真是白活了一辈子。像孔子那么智慧的圣人,不论怎么随心所欲,都不会出格。所以他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了孔子这一段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想想真是很有启发。虽然人生各不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但借鉴一下圣人的人生感悟,应该也是不无裨益的吧。
读《论语》感悟之一
2012年草,现修改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