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断层破碎带高边坡处治方案探讨
二、病害机理
1、该段坡体主要由岩块抗压强度约2.4MPa的粉砂质泥岩构成,属于极软岩,抗压、抗剪能力较差。
2、坡体岩层产状与坡向在整个路堑边坡区近于正交,这虽对坡体的稳定性较为有利。但从现场看,坡体中多组节理裂隙发育,对坡体切割严重。主要有315°∠30°、175°∠52°、185°∠46°、237°∠13°等多组贯通度约为1.5~5m左右的结构面发育,严重破坏了坡体的整体稳定性。
3、在本次坡体滑坡的坡体位置看,该段坡体明显受到小断层的影响,造成坡体产状发生发生大角度偏转,即岩体产状在断层范围内由315°∠65°转变为125°∠22°,且坡体由于受到断层控制而更加破碎,形成了“粗颗粒”类土状坡体,导致滑坡发生后呈散体状,具有类土质滑坡的性质。
图5 滑坡后缘出露的断层特征
图9 滑体两侧岩层中的软弱夹层
图12 滑坡发生后的全貌
综上,该部位坡体发生病害的原因为散体状高边坡在工程开挖形成的高应力作用下,迁就利用了坡体中的不利结构面,而发生的以剪应力为主的类土质、压致-拉裂式滑坡,滑面整体呈弧状,但坡体中的不利结构面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三、处治方案
1、从地形地貌上看,该段坡体后部呈反坡状。故为有效减小坡体应力集中问题,可适当放缓坡边坡。
2、结合滑坡体的刷方,在高边坡适当部位设置宽大平台,将一个高大边坡分为两个次高边坡,进一步减小坡体下部的应力集中问题。
3、考虑到下部公路为市政属性,依据“固脚强腰、分级加固,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原则,和有效控制坡体中的不利结构面,在边坡安全系数取规范上限值的情况下,对边坡设置钢锚管工程进行加固处治。
4、由于开挖后坡面裸露面积较大,对坡面冲刷较为严重,故应在每级平台设置平台截水沟,并加强坡面绿化防护工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