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街道巷/葛正浩先生新考泰兴古城十景之三——三井头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者微语

编者昨日收到葛正浩先生发来的《泰兴十景考系列》之三,即新考“三井头”之文,读之甚感其独树一帜,且考据充分,入理鞭辟,融史志、实考、传说、神话、经学于一体,颇富新意,尤有见地,遂于一些词句稍作修饰,今即原文发于此,以飨诸君。笔者发葛老首篇文之时,已对葛老作了介绍,且知其外公朱铭瑶,乃民国少将,为泰兴县志所录和泰兴名人堂展板榜列,况其为“教师世家”人,故其既具对地方史、传有相当的了解与研究,又富有颇深的文字功底。编者见识肤浅,却又不揣浅陋,有志有趣于地方的“说街道巷,话庄言乡”,今蒙葛先生之助,实乃有幸!于此,再次向葛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泰兴十景考系列——三井头

葛正浩

“神哉叔虞祠,地胜出嘉泉。一源堪清澈,数步忽潺湲。此意谁可穷,观音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不宜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这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范仲淹颂扬晋祠泉的一首古诗,他从天时、地利、人和及善政的角度歌颂了嘉泉造福一方的功德。无独有偶,泰兴的三井,也是这样的一泓嘉泉。兹介绍如下:

泰兴,古济川镇也;襟江带海,是为水城。县处水网之区,城有市河贯通,离不开水,亦离不得水。河道纵横乃地上水,井泉星罗为地下水。据县志记载:泰兴旧城有水井十一,而三井头的古三井为其最。“三井头”即以古三井得名。古三井,一井三栏。三座井栏,品字排列。俯身井口,水中三日毕现(朗夜为三月) 。井筒内径宽四尺(径约1.33米) 。深七尺。水丰沛,常年不竭。水清冽,焙茗犹宜。据原碑铭记载:“三井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地主生员张明球捐地凿井。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僧宗惠化缘募钱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浚,三易寒暑,而役始竣。”彼时缘何掘此大井,以致其上置三井栏仍宽,至今无谁能道详清。追寻儿时的里巷闲谈,曾有一说:此地原为隆兴桥张氏家业。地下本有大泉。地面常潮湿,洇洇浥浥,致使旱年禾稼不用灌溉。涝年余水也常能消隐,人云”夜潮地”是也。张氏本是忠孝慈善人家。其远祖张载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美学家、哲学家、易学家。张明球的祖父张锦曾为如皋县民解决吃水问题打了十口“张公井”。是一个关心民瘼的善人。同时也是一个懂得水脉的人。泰兴经过宋靖康之变、明洪武赶散两次大移民潮,人口陡增。到万历年间,已蔚然大镇,吃水问题曾为一大难题。据泰兴县志人口篇记载:泰兴建县前,人口稀少,建县后至明代,居民渐多,但发展缓慢。明洪武九年(1376年)至成化八年(1472年),平均每年净增15367人。泰兴户口记载始于明代,明洪武九年全县共11556户,47986人。成化八年有12845户,62738人。嘉靖十一年(1532)有14927户,81174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有14895户,47433人。……。市井、市井、有市就要有井。市面兴旺,人丁繁盛。必须有‘井’的支撑。泰兴人本有吃井水的习惯,加之文风盛,品茗吟诗,需要好水。迫切需要一口大井、好井。张明球有乃祖遗风,因家学渊源,故亦懂得水文地脉,识得此地水脉之盛,于是捐地打井。经过开挖,发现范围甚广,源头甚深。几经努力才得涓涓佳泉泉源,且水清冽,适宜烹茶;洗汰衣物尤净。于是因势利导,甃成巨井。情因井筒太宽,其构架用材、建造工艺非同一般普通水井,且当时泰兴交通发达,贸易繁荣,来往商贾、贩夫走卒络绎不绝,用井汲水自朝及夕辘轳不停。此井不堪重负,成井才几十年就颓圮倒塌。当此时也,有个和尚名宗惠(1)的发菩提心,化缘募捐,疏浚改造,易砖为石。三易寒暑,方告功成(全井一直至今保持原状,除井外护栏装饰外)。好井好水引来众多的住户,市、井、市井,因井成市。俗曰“街头巷尾”,故靠此古三井的街头就因井得名,成为三井头;并于此后向南向北发展了三井南巷、三井北巷。据说邻古三井南、北两边的住户庭院中各有一株名贵的桫椤树。晴天的夜晚,月魄朗照,三口井中各映一月影,伴随桫椤树影,颇有人间仙境的味道(2)。几百年来,“古三井“一直造福泰兴人民。访遍周围县市,其巨井三口,唯泰邑独有。昔年与友谈及此。谓“丰水大井非泉眼支持不可”。今泰兴平原之地,涨沙成陆,何来佳泉。笔者后因从事地名考工作,涉猎领域始广,得见一知者文章,始悟其道。原来,长江三角洲的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地台不断沉降而成为大陆架。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浸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三角州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沙丘,大部分是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灰岩构成。二叠系因为灰岩区岩溶发育较强,其泉涌量较大,且分布较不均匀,故有存在较大涌眼的可能。而实际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名泉也多。最有名的有:镇江三冷泉,苏州虎丘泉、憨憨泉,无锡惠山泉、扬州大明寺泉……(以上仅是搜录到的一部分名泉,实际其次之或不出名的还有许多)。泰兴地区有幸在这些较大的泉井行列中分得一杯羹,得一美泉。虽不能与前举者相埒,但聚之拢之,引之导之,建一大井,以供民享用,亦是一大福祉。纵览周边县市,这三井头,也算是一处名实俱佳的名胜吧。我们的祖先亦早已为三井头而骄傲。有一个神话传说可以佐证,此传说前段已有人在法轮塔的故事里有阐述。此处不复赘述,只将有关情节叙于后,以俾读者知其来龙去脉。事情是这样的,泰兴城有人说肖龟,其实当初建城时看的风水是玄武城。泰兴兴起于水网地区,玄武乃主水之神,龟蛇合体。龟蛇都是水中之物。故泰兴筑城时肖之,以借其灵秀之气。县治在柴墟时最肖形,到延令时也看好这一点。只不过根据原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而已。城隍庄严大气,市河婉延盘屈,大有蛇显龟隐、蛇动龟静的格局。龟蛇合体的玄武内在结合松散,据说东晋帝室皇胄在“五胡乱华”时有人逃经泰兴,匆匆中失一金盘于江心,引起一鳗鱼精盘踞修炼。其实,那不是鳗鱼精,乃玄武中的蛇体。原来的玄武龟蛇合体在玄武大帝的传说中已有交代,说玄武大帝修炼时辟谷不吃不喝,其胃肠受不了,常常抱怨,要造反,大帝于是剖腹刳肠,取出肠胃扔下地,结果,由于玄帝道行的熏陶,肠子变成蛇精,胃子变成龟精。龟蛇颇不安分,于是大帝成道后,又将他们收服在脚下,以后合体成为四灵之一(四灵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回到本题,这玄武是龟蛇同体。龟已被城所肖,任重而不移。其蛇却不安分(3),于是就发生了金盆修炼一事。后来此蛇被人误伤,大发雷霆,翻江坍岸,遗祸苍生,泰邑之民受其荼毒,苦不堪言。泰兴人民一向扑啬(《康熙志》语,同朴实),忠诚笃信,许多人信奉佛教“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于是焚香顶礼祷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菩萨遂遣护法伽蓝收服此蛇。菩萨以慈悲为怀,不想杀生,故饶其不死(大概也看在玄武帝的面子上)。头尾镇之以腾蛟阁和法轮塔。巨大的身子潜伏在泰兴城内。于“兑方”(西方)穿一井以供其交通天地、修炼正果。上镇以三座井栏。谓“天”、“地”、“人”三才。兑为泽:为洞穴、为沟渠,可豢龙蛇。《易经》兑卦:亨利贞。(喻顺利、贞正自受。即坚贞正直就能吉祥顺利。)上镇以三才,亦是扬正压邪;且用三,三即叄,与参相通,亦谓参天地之造化。

马克思说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申说神话传说是古代的人民对不太明白的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描述。这虽然仅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他承载着古泰兴的一段历史事件的蛛丝马迹,承载着泰兴人对三井头的眷念、崇敬和骄傲。正因为如此,许多泰兴人出去发展。到年老或有成之后还念念不忘故乡和故乡的童年,故乡的三井。“新东方”的徐小平先生用一曲“三井巷”唱响了泰兴,响遍中国,声至国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井头”,泰兴的“三井头”,古老而又长寿的“三井头”。参天地造化的“三井头”,愿你万古长青!

註1:原碑漫漶、缺字。一说僧人名宗浚。因尚未找到确证,姑存疑。且录此已待后考。

2:清代时,安徽人、湖北人仰慕这里的仙气,在此购宅卜居建了会馆。

3:因建了仙鹤湾,鹤立蛇颈。鹤是吃蛇的动物,所以蛇非常不安,不安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