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

  中国古代的人,学识渊博,学习方法自然也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就更多了。那么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

  专心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朱子童蒙须知)

  读书方法

  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时 童子礼)

  【注】:

  读书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积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强记诵,为师者又假此为功,以取悦父兄;遂不计生熟,慢令加读,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熟读之法

  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

  百遍为基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 何伦 何氏家规)

  精熟为贵

  读书自须成诵,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长,应读之书甚多。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时渐忘,后来即加温习,已须多读遍数,重费工夫。迨读书渐多,工夫渐少,温习难遍,多所遗忘。继以温理苦难,师生皆以为畏,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则前功尽弃,终身无精熟之书矣。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难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背读百遍,尤能牢记,不至趁口读过,亦收放心之一法也。又复连前带背,每日温背,不费工夫,温书虽多,无虞难遍,是虽勤苦于前,而终得收效于后也。前辈常云:「读生书,莫待温时熟。」言初读时,必使透熟,终身不忘也。又云:「读温书好像生时读。」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句句体认,如读生书也。二语与程氏所言相表里。总之读一句,熟一句,得寸则寸,则工夫不致浪费虚掷,终身受用不尽矣。

  中国古人的学习建议

  1、多读多悟。孔子到了晚年,偏偏喜爱上了《易》,其痴迷程度,常常看了三遍也不厌烦,并且从中获得众多启发。这说明孔子是一个学到老,活到老的人,这种人能够在二千多年前存在,真的是稀缺,至少当今社会一直提倡这个,也没看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下来。

  2、能专能深。孔子曾跟从师襄来学习古琴,刚开始的时候,一首曲子就足以让他练了十来天。之后,师襄想让他换一首曲子,孔子不让,依旧练着这个曲子,说自己没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又过了一段时间,说自己没能领悟其中的音乐形象,继续钻研这个曲子。一个月之后,孔子就能这个曲子就是《文王操》,他从一个业余者,却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专业人士的水平,可见学习就得要专而不是广泛学习。

  3、学以致用。鬼神这些东西,孔子是相信其存在的,但是却不去学习,因为在他的眼里学这些东西是毫无价值,没必要花时间去研究他们。可见学习是要有目的性,那就是可以用来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

  4、学会放松自己。孔子曾跟自己的弟子子路说过,叫他多去学学诗歌,当时的诗歌是可以唱的,就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样。可见在孔子的眼里,学习的同时,也要附加音乐放松自己。

  5、锻炼身体。本身孔子就不是一个弱不经风的人,而是身材高大,是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也要多去射箭,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6、用心去学,以快乐的心态去学习。在孔子的眼里,一个人的学习好坏,就在于其抱以如何的心态去学习,只有快乐的心态,才可以学好,并获得其中的真谛

  中国古人读书的故事

  1、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车胤抓虫照明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韩愈苦读

  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

  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

  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

  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吟诵揣摩。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5、白居易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除了天分好、遗传好,更在于他的勤奋,在于他后天孜孜纥纥地学习,即他自己所说的“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意思是白天作赋,晚上写字,还不时作诗,整天不间断地学习,后来舌头长疮,手肘都磨出了厚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