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柏拉图被誉为世界精神孕育者,那么谁是参透宇宙的圣哲?

“轴心时代”的辉煌和“欧洲中心论”的偏见

大约在公元前 600—公元前 300 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希腊、古印度等几大文明古国,在这一时期同时爆发出璀璨的精神光辉,开拓了人类精神新境界,这一时期,东西方圣哲辈出,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文化中

在中国,老子冲破世俗的羁绊,把探寻的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揭示世界的真相,成为中国先哲“仰望星空”第一人;孔子则怀着对礼制的无限敬仰,踏上了游历列国的征程,开千年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之宗。

这一时期,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等纷纷著书立说,纵横捭阖,汇聚成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百川汇流的壮阔画卷。

在稍后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也开启了对智慧与真理探索征程,把古希腊发展成西方哲学思想的肇始之地。

柏拉图

但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海外殖民扩张大规模展开,为了给他们的扩张建立合乎人类发展规律的法理依据,欧洲的一些哲学家们开始将他们的成功,归之于宗教的、种族的、环境的以及文化的优越性之上,并以此来解释世界,传播思想,大肆歪曲和贬低非西方世界的文明成就和贡献,制造了西方世界主导的'话语霸权'。

傲慢和偏见,让欧洲无视于历史和真相,他们把欧洲的优越感凌驾于世界各民族之上,认为欧洲的文明与先进,乃是符合天道精神的唯一选择,最终导致欧洲对世界认识走向狭隘,他们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标杆,评判是非,制定了许许多多的所谓国际标准,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统统视为非法、非理性和非文明。因此,中国的思想文化被无知而无情地排除在世界文明之外。

黑格尔

美国人埃默森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污名化阐述:“中华帝国所享有的声誉是木乃伊的声誉;把世界上最丑恶的形貌一丝不变地保存了三、四千年。中国,那令人敬仰的单调,那古老的痴呆,在各国群集的会议上,所能说的最多只是:我揉制了茶叶。”

黑格尔虽然承认世界历史开始于东方,但是“旧世界的中央和终极”却是欧洲;而欧洲的“中心”,“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 。中国有“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

西方的觉醒

哲学本身就意味着反思,当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当西方霸权主义遭到全世界的抵制,西方也渐渐归于清醒和反思,美国人柯文以毕生精力呼吁:以中国观点对现代世界的起源进行非欧洲中心论的阐释。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德国全德大学教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可惜的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

两位圣哲的相同点

柏拉图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略晚于老子150年。他的哲学最高范畴是“理念”。所谓理念,就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它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它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同时,理念还是事物的归宿。

老子

这一论述跟老子的道生万物并内化于万物,万物源于道而最终归之于道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为万物设想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概念,相当于老子的“道”。“道”只是一个“强为之名”客观实在:作为最高范畴的“道”微妙玄通,它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源,形而上的本体和事物的规律,同时也是人的价值准则。他们都认为万物背后有一个超越万物的绝对性和永恒性的东西存在着。

不同点。

1、静止与运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固定的静止的,是永恒不变的。而老子则强调“道”的动态性,处于“动而愈出”的生生之动的状态之中。老子认为,万物是在运动中创生的,“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强调的就是矛盾双方的互动互化状态。

柏拉图的《理想国》

2、创生过程。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一个理念模型而具象化出来的,是按照这个模型进行摹仿而创生。那么,要是没有这个理念模型呢?柏拉图没有回答。

老子描述了“道”创生宇宙万物的过程跟柏拉图不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化为混沌一体之状,然后天地阴阳交合,使万物在“负阴而抱阳”中化生。

3、唯心与唯物论。柏拉图是客观唯心论者,老子是辩证唯物论者。“道”体不是单纯的“无”,也不是单纯的“有”,而是即有即无的存在,这个存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以作为形而上的本体“道”,它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外在规定性,但却对万物具备规定性质。它的规定性表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和谐相处,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中有物”就直接肯定了“道”并非空无的,正因为此,才成为万物之宗。因此,道与万物是紧密相联的。

4、二元对立与矛盾统一。柏拉图将理念世界对立于可见世界,处于脱离于人与万物之外的范畴,中断了“母子”间的血脉联系,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的联系被割断。老子的道,生化万物并养之畜之,不离不弃,呈现出一幅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给人一种万物之母的慈爱和关怀。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在万物中,辅万物以自然。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德”即“得”,是“道”作用于万物的特性,万物之所以有性状的不同,就是因为“德”的不同。因此,那个超越的“道”和内化于万物的“德”就处于内在的必然联系之中。

帛书《老子》

5、“归复”的去处不同。柏拉图的归复是指死亡后的灵魂将归复于理念世界。而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归复其根”,指的是“涤除玄览”,归复于大道的静谧深幽之中,体证“道”的玄妙。前者归之于神秘主义,后者是冷静陈述客观事实。

老子哲学给世界以光明

十八世纪以来,老子在西方的影响日渐扩大的原因,正在于老子强调个体生命的安顿以及天地生息的感应,给人以鼓舞和希望,庄子称这种效应为“天人合一”。老子思想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总是试图探寻脱离于事物本身的那个存在物,结果造成“存在”与“存在物”的矛盾。

海德格尔

所以西方思想界从柏拉图开始,关于存在和存在物,一直纠缠不清,直到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兼集大成者海德格尔,才发现,只有“道之为体,德之为用”才能解决二元对立的矛盾。海德格尔认为:“道”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者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而西方世界,将道与德截然分开,道找不到附着物,德也像孤魂野鬼,没有了本原,就像一对失散的母子,任凭孩子疯长、变野,失去本有的德性。

老子之“道”是物质的,是自然,是宇宙的起源,是阴阳互化、有无相生的结果,老子的这些理论,备受哲学家、科学家推崇,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评价老子说:“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李约瑟

除了政界、哲学界,光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卡普拉、李约瑟、罗伯特蒙代尔、汤川秀树、普利高津、哈耶克等等,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对老子及其思想给予高度推崇,认为老子思想是“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李约瑟)”,它“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谢林)”,所以,它“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卡普拉)”,“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尤利斯噶尔)”。

希腊“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被学界公认为“哲学史第一人”,他给世人留下了一句话:“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而在老子的道论里,水只是“几于道”的物质,它离道还远着呢!

同样是“仰望星空”的圣哲,你认为泰勒斯、柏拉图和老子,谁才是参透宇宙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