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在周邦彦词曲之类的优美典雅中,宋徽宗失去江山,成了俘虏,几多繁华随梦去,多少苦恨心上生:
眼儿媚
作者 赵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注释
玉京,这是个诗词中常出现的词,一指天帝所在的京城,葛洪《枕中书》引《真记》:“元都玉京,七宝山,周廻九万里,在大罗之上。”如元好问词:“万神朝罢出通明,和气欢声满玉京。”二指仙都、仙乡,最著名的诗是李白的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再就是借指帝都,如孟郊《长安旅情》诗:“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
花城,指汴京。
家山,故国,故乡。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诗词中常用,常指远离故乡听到的异地音乐,如范仲淹的词:“羌管悠悠霜满地。”赵以夫词:“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梅花,在此指《梅花落》的乐声,据说是汉朝时李延年所创。
试翻译如下
回忆汴京往昔繁华,万里山河尽是我帝王家。琼玉一样的宫殿园林,从早到晚都有丝弦、乐管、竹笙、琵琶奏出的美妙音乐。(朝喧弦管,暮列笙琶,是互文)
人离开后,京城如今该是何等萧索冷落,我只是能在胡地尘沙中作梦去见昔日繁华。家乡在何处?怎么忍心听到那羌笛吹奏的凄凉的《梅花落》。
赏析
赵佶是第一流的艺术家,是第一流的昏君。艺术需要酒神精神,就是对某件事情狂热追求、不顾其他,但作为皇帝却不能这样。赵佶追求美,追求艺术,达到痴迷的程度,费尽财力建成“艮岳”(园林),集萃奇花怪石珍禽,整日玩赏享乐,玩得当了俘虏,但即便是如此,他依旧抱着审美的心态看世界。宋人笔记上有这样的记载,赵佶被俘虏到了五国城,生活条件差,身上有了虱子。他往日住在皇宫,哪里见过这东西,细细观察后,称虱子为“琵琶虫”。想想虱子的样子,这名字多形象,多美。
看这首词,他所怀恋的还是“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而在他怀恋的时候,他的几儿子跟着他当俘虏,他略大一点的女儿或是姐妹都被金人强奸,十岁的女儿都被当成奴隶去金兵洗衣服,他自己被金人加个“封号”:昏德侯。
金人可恭所撰《宋俘记》上有详细的数字:“既平赵宋,俘其妻孥三干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都由开封府列册津送,诸可考索。入寨后丧逸二千人,遣释二千人,仅行万四千人。北行之际,分道分期。逮至燕、云,男十存四,妇十存七。”一万四千人中,男人十个存活下来四个,妇女十个中间存活下来七个这,这是金人还粉饰过的数字。
再看宋人的记录,由城破之日,到天会五年四月一日徽、钦二帝北行,其间女俘死亡很多,如《南征录汇》载:“二十日,信王妇自尽于青城寨,各寨妇女死亡相继。”“二十四日,仪福帝姬病,令归寿圣院。”随后死亡。“二十五日,仁福帝姬薨于刘家寺。”“二十八日,贤福帝姬薨于刘家寺。”被金兵押解的第一批有“妇女三千四百余人”,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一个月内就死了近一半。这些记载中所说的帝姬,就是公主,宋徽宗改的称呼,隐晦地说死,不讲原因,其实是被强奸侮辱之后或病或自杀的。
为说这首词,查阅当时笔记,只看了这些,就觉得赏析不下去了,赵佶这首词今昔对比,写得沉痛,但比起埋在黄沙中无辜的人,这一些沉痛就显得那样地轻薄。这样的苦难,其实是言语难以表达的,只有赵佶这个专注审美的人,才用其极娴熟的文笔写出这样含蓄的文字,叹一声“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而血泪他看不到。
再看赵佶一首词--
小重山
罗绮生香娇上春。金莲开陆海,艳都城。宝舆回望翠峰青。东风鼓,吹下半天星。
万井贺升平。行歌花满路,月随人。龙楼一点玉灯明。箫韶远,高宴在蓬瀛。
这是写元宵节的词。意思是说,衣服上熏香,去赏玩初春。金色的莲花(指花灯)开在陆地的海洋,满都城都是那样地艳丽。坐在宝车上回头看,山峰已青。东风吹动,吹下天上的星星(指烟花)。到处都是庆贺这升平的日子,在满是鲜花的道路上边走边唱,还有月亮随着走。皇宫楼阙金碧辉煌,远看去就像是一盏明亮的玉灯。韶乐(就是让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那种美妙的音乐)远远地飘来,好像那盛大的宴会就在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山上举行。
赵佶只适合写这样的题材,热闹美丽。他的心被审美涂上了一层油蜡,沉痛的情感已刺激不了他。